孫振坤
摘 要:“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活動和交往是學生個體品德形成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把內在的品德認識和情感外化為相應的品德行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是教育最終的目的。文章從“內容細解,《守則》入心;與《守則》互動,內化規則;《守則》鋪路,做一個有素養的人”三方面入手,探討了班主任如何讓《守則》內容生活化,從而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守則》;生活化;互動;內化
中圖分類號:G451.6;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2-0100-01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夢》中提出,學校道德教育的開展必須有良好的教育條件和環境,在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筆者認為讓《中學生守則》(以下簡稱《守則》)內容生活化,是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一種好方法。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中學生守則》內容進行解讀。班會課上,筆者和學生們一起把新版《守則》的10條內容進行分類整理:第1條和政治有關,第2、3條和學習掛鉤,其中第4、5、6條屬于生活常識,第7條屬于法律常識,第8、9、10條屬于倫理、修養常識。
緊接著,師生開始著手調查不同年段學生對每一條內容的理解。調查運用訪談法,發現絕大部分孩子對于“愛國”的理解都很多,例如初一學生認為“升國旗的時候不說話,保持安靜嚴肅,注視國旗升起就是愛國家”,而初二學生已經有“好好學習,長大保護自己的國家”的意識了。
對《守則》內容的調查與重新解讀的過程是一種教育內化的過程,在調查中,學生們了解了《守則》的內容和存在的意義,在具體解讀中體會到了《守則》的重要性。學生們參與調查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這一輪調查結束后,每周舉行升旗儀式時,再也聽不見孩子嘀嘀咕咕的聲音,最大的變化就是全班學生都會跟著音樂一起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從《守則》制定者的本意來看,規則一定不是貼在墻上的一張紙,而是用來做的,指導學生行為的。因此,班主任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讓《守則》多貼近學生的生活,讓他們多做一些具體的事情,根據調查與訪談的結果,基于對《守則》內容的重新解讀,也參考了《江蘇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禮儀規范》,師生在班級利用班會開展了一系列小活動:(1)養成打招呼的習慣。早晨離家去學校說:爸爸媽媽,我上學去了。晚上到家也要和在家里的人打招呼:我回來了。到校遇見老師、同學要主動說:早上好。晚上離開學校說:再見。(2)分擔家務。每個星期洗碗2次。(3)動手畫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4)周末在家。默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歌詞,周一升旗儀式時和老師一起大聲唱出來。(5)查資料,小組合作畫一幅中國地圖。這5項小活動堅持了兩個月,學生們在活動中豐富了自己對《守則》的體驗。
根據《守則》,師生一起商量制定了一些班級公約:(1)和同伴發生矛盾時,承擔自己的責任,做個誠實的孩子。(2)善待同伴,善待低年級同學,不以大欺小。(3)按時完成作業,在規定的時間內交給老師。(4)課堂上有同伴發言時要轉過身去看他,并給予掌聲。(5)中午在食堂就餐時小聲交流,餐盤輕輕放。(6)每天放學離開教室時,把椅子推進去,抽屜里不放任何東西,打掃自己周圍一平方米內的衛生。
班主任將《守則》生活化之后,對學生在生活中遵守規則的行為和意識的影響是很大的,學生在行為之后有了反思,從而達到教育的最高層次:自我教育。例如有位學生,在輔導機構和同伴發生矛盾,不滿意輔導班老師的處理方式而對老師發了脾氣。在獨自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情緒慢慢平復后,想到用《守則》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他在日記里是這樣寫的:“《守則》要求我們尊敬老師,可是我卻為了一點小事頂撞老師,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一會兒我要向老師道歉”。這樣的學生長大之后,也會是一個會反思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吧。
筆者曾經帶著班上的學生們參觀了江蘇省唯一的一所“未成年犯管教所”,希望能讓學生們知曉一些法律常識。教官安排里面一位已經服刑4年的學員給學生們現身說法,每一位學生都是那么專注,覺得遙不可及的法律原來離他們這樣近。最后教官給學生們上了一堂法制教育課,強調了四點:(1)不要拿別人的東西。(2)正確處理與同伴、與父母、與老師的關系。(3)不要接受陌生人的恩惠。(4)不傷害別人的同時學會保護自己。
總之,品德的形成是浸潤在生活教育中的,而“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教育必須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要包含在生活之中,教育和生活有機結合才能發生作用。部分班主任面對班級管理問題之所以束手無策,是因為缺乏科學的方法。班主任用權威來解決問題,即使能夠解決問題,也比不上用規則來解決公平公正。規則可以替代班主任大量的、重復的、毫無力度的說教,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遲希新.推行新《守則》要做好三件事[J].人民教育,2015(18).
[2]楊愛珍.指引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導航——《中小學生守則》的歷史沿革及其時代特色[J].河南教育,2016(01).
[3]廖海燕,肖紅林.德育生活化 提升學生道德素養[J].遼寧教育,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