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祥榮
摘? ?要:高效課堂的課堂文化是課堂教學最內在的最深層的最隱性的東西,也是師生和課程教材所隱含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體現。課堂理念文化:由傳承轉為創造;課堂內容文化:由生活走向課程;課堂行為文化:由探究促進發展;課堂目標文化:由知識孕育智慧。
關鍵詞:課堂文化;理念文化;內容文化;行為文化;課堂目標
高效課堂,指高效率與高效益的課堂教學。課堂文化,指影響課堂效率和效益的教育理念、課程意識、生態環境、行為方式、目標要求等諸多因素的總和。課堂文化是課堂教學的“土壤”,是教學活動運行和發展的“元氣”,是高效課堂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1]。本文就物理高效課堂的課堂文化特征,談談個人的認識。
課堂理念,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看法或見解。課堂理念與課程理念不同,課程理念是針對課程性質與課程目標而言,是一種剛性要求,而課堂理念是在課程理念的基礎上所衍生出的對課程教學實踐的認識。課堂理念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個性化詮釋,由于教師課程意識的差異,不同的教師會形成不同的課堂理念。
從教書而言,課堂教學是一種知識文化的傳承,正是這種傳承,使得青少年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獲取大量的人類幾千年來所積淀知識文化信息。從育人而言,課堂教學又是挖掘或培養人才潛在創造力的過程。中國近代教育家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指出:“少年強則國強”,正是代代輩輩的創造性人才,推動著社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進步。從物理課程而言,課程知識是幾千年來人類科學文化的結晶,而教材知識建構過程卻是人類科學探究過程在時間與空間方面的高度濃縮,在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物理課程是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從新課程理念而言,“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其核心內涵,課程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承教學,更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的引導,以此為抓手,開發學生的智力,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潛在創造力。
創造力,指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個性、創新思維等心理因素和能力總稱[2]。潛在創造力,指人們本身具備的但處于隱藏狀態的創造力,不同的人隱藏的深度不同,程度高低也不同。普通人與天才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勤能補拙”,就是指后天的教育作用不可否定,所謂“勤”,就是指勤奮,其中就蘊含著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課程中的知識與方法雖是前人科學探究的成果,但對學生來說,仍屬于“新知識”。因此,在課程學習中,學生的發現與探究也屬于一種“創造”,與真正的創造相比,學生收獲的不是科學成果而是課程知識,這正是實現傳承與創造雙重教育目標的落點。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是否是以學生為主體、是否以發現或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是體現“由傳承轉為創造”的課堂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高效課堂理念文化的核心內涵。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一般的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在初中物理課程中,它反映或揭示的是常見的自然生活現象和簡單的生活與生產技術,“物理就在身邊”是初中物理課程內容的主要特征,因此,關注生活的課堂內容文化是課程性質的應然要求。
由生活走向課程,指在課堂教學內容方面,日常生活既是獲取課程知識的起點,又是課程知識應用的落點,這也是初中物理課程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并學會生活的重要課程目標。
構建由生活走向課程的課堂內容文化,主要注重貫徹好兩個策略。①突出身邊生活。所謂身邊,就是指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或事例。誠然,教材充分地體現了這個策略。如“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課題,教材是以“流水潺潺”“琴聲悠悠”“機器轟鳴”來導入課題,以“揚聲器紙盆振動”“振動的鋼叉激起水花”“樂器發聲”“土電話”“人耳聽聲”等諸多身邊的生活事例來讓學生認識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原理。但難免存在欠缺之處。如引導學生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教材是以“死海不死”現象來引導學生猜想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就不能體現“身邊”二字。閩中山區的孩子沒見過海,更不知道“死海”是怎么一回事,也很難相信“死海”不會淹死人的事實。(教學改進見后)②以生活促思維。生活現象或事例僅是一種載體,最終目標是構建課程知識。再如前面提到探究“浮力因素”的問題中,教材是要求學生依據“液體壓強與深度有關”的原理來推知壓力進而推知浮力,這樣就很容易誤導學生猜想“浮力大小與深度有關”。對于上述不妥的兩個問題素材,如果改為演示“把同一木塊先后放在清水和鹽水中”和“再在浸入清水中的木塊上面放上一個茶杯”的生活現象,那么就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猜想,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領悟“控制變量”的實驗研究方法和“同中辨異”的科學思維方法,這既是由生活走向課程的體現,也是促進學生獲取課程知識與方法的高效教學。
“由傳承轉為創造”的課堂理念決定了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探究性學習過程的三個主要環節。在發現問題環節中,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觀察能力都可以得到訓練。在提出問題環節中,學生由猜想或假設會誘發其探究興趣與求知欲望。在解決問題環節中,學生制定計劃與方案、分析與推理、概括與歸納等諸多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提升,而學生的潛在創造力就是上述意識、興趣、欲望、能力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形成。這就是由探究促進發展的課堂行為文化內涵。
對于“探究”的學習行為,新課程教材有著很好的體現。在章節內容中,教材特意設置了“科學探究”專題,在課題內容中,絕大多數課題都安排了“實驗探究”和“迷你實驗室”的課堂探究活動。對于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行為,教師應注重加強如下兩方面教學。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推理論正,既是揭示事物本質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科學結論的必要程序,還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學中應抓住契機,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如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雖然獲得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結論,但學生的理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引導學生的推理論證,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三個問題加以啟發:①作一點光源發出的任意兩條入射光經平面鏡反射的光路圖;②把兩條反射光線反向延長,你發現了什么?③由作光路圖,你能論證平面鏡成像的哪些特點?這就是促進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推理論證。二是引導學生延伸探究。如對“速度的變化”科學探究活動中,教材提供了兩個問題素材:①重物下落時,其中間一段的速度是否變化?②物體沿斜面滑下時,其中間一段的速度是否變化?教材僅要求學生論證“運動越來越快”的結論,其實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論證“速度均勻變化”結論。如果學生能重新制定實驗方案并從“比較相同時間里的平均速度”來推理論證,那么這何以不是“以探究促發展”教學行為。誠然,這種延伸探究超越課標內容,但作為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潛在創造力,卻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這就是課堂高效益的內涵。
新課程倡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育目標,然而依據物理課程性質特點,啟迪或孕育學生的智慧是物理課程教育的第四維目標。物理課程知識是前人科學家思維智慧的結晶,是由知識啟迪或孕育學生智慧最寶貴的課程資源。在物理課程教學中,由知識孕育智慧的教學主要為以下兩種途徑。
(1)引導學生領悟課程知識中蘊含的科學思維與智慧。如“溫度計”原理知識,教材僅用“根據汞、煤油或酒精等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這一句話進行介紹,其實它蘊含著科學發明家優秀或巧妙的科學思維與智慧。首先,溫度計能把只能模糊感覺的冷熱程度轉化為直接可視且可以用具體數據來表示,這是形成測量原理方面的巧妙智慧。其次,用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與溫度的變化對接起來,這是溫度計設計原理的優秀思維。其三,使溫度計內部容納的液柱盡可能細,溫度的微小變化可以導致液柱長度的較大變化,這是科學放大原理的巧妙運用。教學中滲透這些內容,學生就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科學思維與智慧營養,這就是為學生未來從事創造奠定一定的素養基礎。
(2)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驗的設計。在實驗設計中,實驗思路的形成、實驗條件的創造、實驗方法選擇、實驗方案的制定等活動,它不僅是體現科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而且往往是某種原理、技術或方法在應用方面有著超越常規的突破,其中超越常規就是一種思維智慧。作為課程教學孕育學生的思維智慧,其有效策略就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驗設計活動,以提供孕育學生思維智慧的平臺和機會。如“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實驗方案是在豎直的玻璃板前面點燃一支蠟燭,透過玻璃板觀察玻璃板后的像,然后再把另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像的位置,再次透過玻璃板觀察,只能看到點燃的蠟燭而看不到像,記下兩蠟燭位置來分析并歸納成像特點。就實驗方法而言,其中就用到了位置“留跡法”和物像“重疊法”。如果學生能設計出與此類似、相近乃至有欠缺的方案,那么這都是由知識孕育智慧的體現。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實驗設計都是教師包辦,主要原因是擔心課堂效益。當然,在起始階段,學生不具備這種能力,但隨著訓練的增多,這種能力就會逐步形成。這就是高效課堂中的期待效益。
高效課堂的課堂文化是課堂教學最內在的最深層的最隱性的東西,也是師生和課程教材所隱含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體現。課堂文化的構建,既依賴于教師對課程知識與方法內容的解讀水平,還依賴于教師的教育觀念與課程意識。
參考文獻:
[1]丁谷怡,孫雙金.重建課堂文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汪劉生.創造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