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愛華 高鳳江

摘? ?要? 當前中國青少年存在母語文化疏離的現象,表現為“文化失語癥”與文化冷漠,原因有西方價值觀的侵蝕,也有學校教育的缺失。英語教學中培育文化自信,應修訂突出中國文化價值的英語教材,強化民族文化認知;利用顯性課程,增強民族文化理解;發揮教師文化人格的魅力,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發揮校園文化的熔爐功能,培育母語文化自信的環境;鼓勵學生參與文化實踐活動,強化文化自信行為。
關鍵詞? 文化自信? ?母語文化疏離? 文化意識? 文化實踐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一種認同和肯定,是植根于人們內心的一種信念。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引導國際社會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英語教育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陣地,不能只關心語言知識和語言技巧,須發揮其文化價值引領作用,不僅關注目的語承載的文化和思想,更應該關心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以及文化自信的養成。青少年學習英語的使命不僅是了解世界,更應努力成為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在英語教育中如何恰當地介紹西方文化、構建本族文化自信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西方國家的文化產品及價值觀對中國傳統文化沖擊巨大。雖然大部分的學習者能堅守民族立場,擇善而從,但英語國家的流行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使中國英語學習者產生了文化疏離。由于生存環境和多元文化的撞擊,個體對自己原有文化產生了心理距離,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母語文化,甚至忽略母語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放大消極因素,從而在自己與他人交往中出現身份認同危機,最終失去自信和自我[2]。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從叢教授2000年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概念,他指出“學生一旦進入英語交流語境,所表現出的中國文化底蘊就顯得蒼白”[3]。學習者一方面缺乏民族文化認識,或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象層面,不能揭示其內在價值觀,無法準確表達中國文化;另一方面,部分學生雖然了解中國文化,但缺少母語文化相關詞匯與表達技能,有限的外語能力阻礙了本民族文化的準確表達。在此情況下跨文化交際難以成功,進而無法建立對本國文化的身份認同感,產生文化自卑感,盲目“崇洋媚外”,沒有正確的文化觀[4]。
民族文化認同是民族成員自我確認并與民族其他成員建立親密聯系的重要依托,它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民族歸屬感,激發民族自強意識,提高民族凝聚力[5]。當代青少年存在對民族傳統美德淡薄、對民族文化審美觀點偏頗的問題。海淘的興盛、留學熱、洋節熱,這些都折射著中國文化認同感危機。
我國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新形勢下國家“走出去”的戰略培養外語人才,提升國家話語權。但如果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和高度的文化自信,這一目標難以實現。當學習者能夠從自身文化看世界,也能夠從世界文化角度審視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若學習者產生了母語文化疏離,則很難積極主動地對本族文化進行探索與解讀。
文化疏離表現出來的“文化失語癥”與文化認同感缺乏,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下,西方文化成為強勢文化,不斷向外輸出其民族物質品牌與文化品牌。如美國快餐文化、娛樂文化等,對我國青少年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弱化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意識,產生了民族自信危機。除此之外,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
近年來,校園節日最隆重的莫過于圣誕節,其次是萬圣節、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其初衷是美好的,即學會感恩,只是選擇了西方文化的表現形式。表面上看,這是學生的個人自由,但實際上是當代青少年對西方文化的追捧和盲從。圣誕節在西方是一個團圓的日子,而我國的中秋節、春節都是這一美好愿望和訴求的節日。感恩思親有重陽,情人蜜語有七夕,不論從習俗還是文化承載,中國都有獨特的表達。這些洋節的盛行,背后滲透的是西方價值觀對中國青少年的腐蝕。
英語教材是學生文化認知的主要來源之一。目前我國英語教材存在中國文化缺位的現象,或者中西文化比例失衡的問題[6]?;A教育中使用最廣的英語教材如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幾乎為零。教材過度選取英美文化題材會阻礙多元文化傳播,導致唯英美價值觀馬首是瞻;中國文化缺位則直接導致對中國文化認識上的缺陷,同時限制了學生的視野,阻礙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單向度沉浸于“英美文化”會形成對文化的片面了解。長期使用這類教材將導致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認同超過母語文化,從而形成“文化失語”現象。
英語教育除了關注語言的運用,還應注重學習者健康品格的塑造、文化素養以及文化身份認同和構建。然而被深耕的外語教學法關注的依然是語言知識和語言規則的教學,注重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師生都局限于英語學習的效果,加之從小學到大學各種升學考試、過級考試,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成為英語學習的衡量標準。點綴式的文化則注重吸收外國文化,忽略母語文化,忽略了英語課程潛在的教育性和人文性。
單向的目的語文化輸入勢必造成學生對母語文化的疏忽,缺少與本民族文化的對比研究,無法辯證取舍,無法守望禮敬自身優質文化,從而喪失文化自信。學生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熏陶與碰撞中,才能學會深層次的獨立思考,才能更客觀地認識與理解自身文化,辯證對待外來文化,在文化上做到知己知彼,取長補短,從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包含文化自信意識和文化自信行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存之地日益被擠壓至狹窄,導致了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缺失,中華民族文化的表達力被弱化”[7]。在英語教育中培養文化自信意識、強化文化自信行為,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英語教育中文化自信的構建路徑如圖1所示。

修訂突出中國文化價值的英語教材是認知民族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首要關鍵。信息時代,知識老化的周期日益縮短,世界格局、語言權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教材不能與時共進,則無法跟上人才培養的新目標。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作為中西文化引領人的英語教育者如果處理不好中西文化的關系和地位,將會誤導學生的價值觀,不利于學生母語文化素養和自信心的養成。長期以來,英語工具性觀念導致了教材中國文化內容缺失,或文化內容零散分割于不同的章節,形成碎片化介紹,不成體系。英語教材應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知識,將中西方文化放到對等的位置,進行系統介紹,讓學生充分了解母語文化的表達方式,消除“文化失語癥”。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需求,學??筛鶕陨硭趨^域的文化特點,開發校本教材。校本教材選取特色地域文化,更能貼近學生,拉近教材與學生的情感距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廣州地區為例,可以將非遺涼茶、粵劇、醒獅舞、灰塑等納入校本教材。這些與學生緊密結合的文化典型可以激活傳統文化價值,提升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強學生傳統文化底蘊,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英語課程是學生語言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學生文化意識建立的主要渠道。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技能,還應培養學生文化認知意識、多元文化意識、文化批判意識、文化憂患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英語課堂為第一課堂,以選修課、慕課為第二課堂,加深中西文化對比,拓寬學生文化認知。
文化對比可以加深文化理解,培養學習者的文化多面性和文化創造能力。理性對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將傳統文化繼承創新。教師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教學計劃,充分發揮課堂文化知識傳承的作用,增強文化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辯證對待西方文化,找到母語文化安身立命的依據。
具體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教學引導,可以通過對目的語與本族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利用文化差異,設置文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分析、比較、討論文化現象,在對話、詞匯、文本中挖掘文化差異,理解中外文化之間的異同,尊重文化差異[8],在比較中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全面認識,增強學生對母語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肯定;活躍課堂氣氛,積極開展辯論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開展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探討中英文化差異,加深文化互融;鼓勵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分析中西文化差異,提高文化敏感性;開展跨文化交流技能教育,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協調能力和適應能力。
有限的課堂時間要完成語言與文化的教育任務較為繁重,信息技術的發達為學習延伸到課外提供了可能。智能設備與網絡使校園變成學習村,泛在學習使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獲取知識。網絡資源具備強大的知識容量和傳播能力,傳播受眾的數量比傳統課堂廣,也更具吸引力。積極運用豐富的在線教學和移動學習資源、慕課等開放式教學模式,開設中國文化系列英語選修課程,組織文化對比講座,建設或引進跨文化交際類慕課將會成為英語學習的有力補充,能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解讀能力,提升文化自信。
要讓學生具有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教師自身應對母語文化有相當的自信,在學習工作中不斷積累,形成對母語文化的正確認識,養成對母語文化的自覺選擇,實現多層次文化人格魅力。
在跨文化學習中,有學者認為,中高級以上的外語學習者,容易產生削減性雙語現象,第二語言的學習會威脅到第一語言,并產生文化身份喪失和文化疏離的感覺;對一門外語越精通,民族文化疏離感越強[9]。如今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種語言文化的融合與交集帶來的是文化身份的認同危機。英語教師長期使用英語學習工作的過程也不自覺地構建了外來文化身份。在教學中教師采取哪一種身份,直接決定了學生處理母語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態度。如教師為了傳授外來文化選擇單一的外來文化身份,只強調英語文化而忽略母語文化,極易造成學生母語文化缺失,盲從外來文化,喪失母語文化認同與自信[10]。在此情況下,教師應保持內心平衡,對母語文化進行自覺選擇,認真審視外來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自信。只有自身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教師才有能力引領學生;只有教師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并以此為榮,方可在教學工作中,將其轉化成一種力量,教育、感染每一位學生,培育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學校是實現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基地。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主流價值觀的一面鏡子,是社會主流文化的輻射器、助推器和擴音器。發揮校園文化隱性教育作用,重塑中國特色校園文化,倡導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隱性教育意義。先進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導向功能、規范功能和激勵功能[11],它是一個大熔爐,能熏陶、磨練學生,滋養性情,陶冶情操,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減少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負,提升文化品格。
網絡迅速普及的時代,各種自媒體空前發展,信息流通迅速,多元文化思潮活躍,一方面有助于消除學校與社會的隔閡,另一方面也會給學生的價值觀帶來巨大沖擊。因此,校園文化應增加鮮活的內容,順應學生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提供高尚的、積極的、正能量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以促進學生文化水平、提升文化自信;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作品之中,利用微信、微博、微文化等介紹中華文化,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等方面進行感知,在潛移默化中把文化精髓融于心智,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促使學生從內心感知母語文化的魅力所在,提升文化自信心。
借助教材、教師、校園文化的合力提升學生文化認知與理解能力,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意識,是樹立文化自信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之上開展文化實踐活動,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擔當意識,提升文化責任感,是文化自信構建的第二步。文化實踐有益于強化學生文化自覺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契合點,相互借鑒、融合,使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浪潮中保持自身優勢,發揮應有價值”[12],讓世界分享中國智慧,展示中國人民友好形象,講好中國故事。
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文化實踐活動,如成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社團組織,組織師生翻譯、創作具有文化特色的作品,展示學生文化靈性,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組織各類學生競賽、文化節、藝術節等活動,將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融于其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展演,激活傳統文化;鼓勵學生參與跨文化交際活動,通過微視頻、書畫展、研討會、論壇等形式進行跨文化交流活動,拓寬交流平臺。理論聯系實際,在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基礎上用文化指導現實生活,將抽象的文化概念轉化成具體的文化行為,并不斷內化發展創新,從文化接收者轉變成文化參與者[13],形成深層次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非一蹴而就,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學生面臨的是多元文化挑戰,要確保在文化碰撞中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失去自我,文化保衛戰應從學科教育開始。英語教育任重道遠,教育教學中應權衡中西文化比重,積極發揮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優勢,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平等的價值觀,不自卑、不自大,學會謙虛與包容,學會立足本土文化,以平等的身份促進文化融合和文化共享,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智商[14],以自信的心態、自信的行為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宣揚中國精神,傳遞中國價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1] 人民日報http://www.rmlt.com.cn/2018/0509/518526.shtml
[2] 錢立新.中國英語學習者母語文化疏離的消解[J].江西社會科學,2018,38(09).
[3]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4] 向士旭.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31(01).
[5] 張牧.融文化認同與民族凝聚力于民族文化品牌的創建[J].長白學刊,2018(04).
[6] 鄒為誠.對我國部分高中英語教材內容的分析性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5(05).
[7] 李曉光.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霸權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4(03).
[8] 孫有中.人文英語教育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49(06).
[9] 邊永衛.試論外語/二語學習者的自我認同觀[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03).
[10] 夏笑娟.外語教師雙重文化身份的定位與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02).
[11] 和學新,儲君.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科學研究,2018(02).
[12] 敬露陽.跨文化交流應彰顯自信與開放[J].人民論壇,2018(20).
[13] 張艷,李輝.強化青年文化自信從何做起[J].人民論壇,2018(20).
[14] 王嘉.文化智商:厚植文化自信的新視角[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1(06).
[作者:祝愛華(1982-),女,湖南衡陽人,廣州工商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高鳳江(1952-),男,北京人,廣州工商學院外語系教授。]
【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