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的發展對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英語教學面臨著改革和發展的新導向。在教育生態學的指導下,厘清英語生態課堂的內涵,分析英語課堂生態失衡的現象,運用教育生態學的原理來詮釋“互聯網+”時代下英語生態課堂的建設策略。具體包括:建立有效師生生態位,課堂主體協同發展;創立生態化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營造生態化教學環境以及實施科學生態化教學評價。
關鍵詞? “互聯網+”? 課堂? 英語教學? 生態課堂
2015年,以李克強總理為代表的國家領導人推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自此中國步入了“互聯網+”的新時代。“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行業”,即將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與某一行業交融,創造“1+1>2”的新模式,從而實現該行業發展的新形態。在“互聯網+”大環境下,英語課堂存在一定的生態失衡現象,如何有效實行“互聯網+英語教學”,是當前英語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教育生態學是從生態學發展而來,并逐漸與心理學、社會學結合而演變為一門新的學科。教育生態學是依據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整體、聯系和平衡等原理與機制,考察系統內部諸結構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和相互適應,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探討教育生態的特征和功能及其演化和發展基本規律,如教育生態系統、教育生態平衡、教育生態位等,探尋實現最佳教育生態結構的途徑和方法[1]。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來看,英語課堂是一個由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構造而成的微觀生態系統。生態主體分為教師、學生、管理者等,教學環境分為教材、教室、師生關系、課堂氣氛等。生態主體和教學環境都是不可缺的生態因子。英語生態課堂的特征是各生態因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動態平衡、共生共長和可持續發展。在英語生態系統中,教師和學生都是英語課堂信息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通過教學交互活動,使各生態因子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實現能量流動和信息流通,以達到英語課堂的和諧平衡狀態,從而最終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和英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猶如一個龐大的資源語料庫,師生可以隨時利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獲取知識和信息,使英語教學呈現出個體性與多樣性等特點。雖然“互聯網+”時代對英語教學產生許多良性影響,但是由于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沒有有效實施于英語課堂中,再加上傳統課堂模式的影響,英語課堂呈現出失衡現象。
1.英語課堂師生生態位失衡
當前英語課堂中師生生態位處于失衡狀態:教師獨掌話語權,幾乎是英語知識信息的唯一“生產者”,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與方式完全取決于教師,課堂變為“一言堂”,而學生失去應有的生態位,成為被動消極的知識接受者和“消費者”。加之信息技術的強勢介入后,許多英語教師對PPT、網絡課件和視頻等過度依賴,導致英語課堂生態系統內部生態位重疊等問題。師生生態位的失衡直接影響師生生態因子的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影響了英語課堂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2.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失衡
從英語教育自身來看,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單一化,使得學生無法有效獲取英語知識,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英語教學生態鏈條脫節。從教學內容來看,許多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對知識的傳授只注重生態圈中的某一個點或一條線,仍然只對語法和詞匯等進行重點講授,應試傾向嚴重,而忽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英語教學生態圈的系統性。從教學模式來看,英語教學模式缺乏變化性,受傳統英語課堂的影響,許多教師采用PPT等現代填鴨式方式來對學生“人機共灌”。當前英語教學并未借助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來開展多樣化教學設計和活動,并對教學過程進行監督,形成英語教學的生態鏈。
3.英語教學生態環境失衡
從物質環境看,許多學校缺乏配備的教學硬軟件設施,英語網絡信息環境失衡。從社會環境來看,英語課堂猶如一盆空間有限的小花盆,其營養的來源僅僅來自教室和教材,與外部現實的大環境相脫離,因此產生“花盆效應”。在這種“小花盆”中英語課堂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而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小循環,從而造成所學知識和現實運用相脫節。從精神環境來看,英語教師往往傾向于教授英語知識信息,忽略了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缺少與學生情感上的溝通。這種失衡的精神環境降低了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進而影響師生“共生共長”。
4.英語課堂評價失衡
目前許多英語課堂評價主體仍僅是教師,忽略了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以及信息技術在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許多英語教師仍單純地使用期中和期末筆試等終結性評價,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各環節的監督和指導,忽略了把學習態度和策略、情感態度、思維能力等納入評價的范圍中,從而導致課堂評價失衡。
1.建立有效師生生態位,課堂主體協同發展
在英語生態課堂系統中,教師和學生都是生態系統的生態主體,他們都是英語課堂信息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他們相互作用和影響,超越了傳統單純的“教與學”的關系。他們通過自身生態位的不同功能和作用而達到師生之間的動態平衡狀態和課堂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對教師而言,他們不再是“一言堂式”的“灌輸機器”,而具有多元化角色定位。英語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授者,也是課堂設計者、管理者,教育資源的建構開發者,須熟悉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開發課程資源,設計教學模式;他們還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評估者、鼓勵者和同行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幫助學生確定合適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并反思教學中的優缺點,提高教學有效性。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不是英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習過程的表現者、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和團隊的合作者,積極參與投入各種英語教學活動中,在教師、同學、現代技術和設備合作中共同進化成長;他們還是英語學習的建構者、探究者、學習策略的使用者,真正成為課堂的生態主體。在英語生態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態位,從而教師的專業與學生的學習共同發展,如同植物界中的“共生效應”。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成為英語課堂生態系統另外一個重要因子。面對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依賴和學生的“手機癮”,學校可以通過技術培訓和合理的心理疏導來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以便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潤滑劑作用,從而促使整個英語教育生態系統和諧運轉。
2.創立生態化的教學內容和方式
在“互聯網+”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生態化教學內容不是靜止孤立的,而是動態相連的。英語生態教學內容要多樣化,關注學生各方面發展的生態鏈鏈接。依據教育生態學的整體關聯性和動態平衡原則,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關注基本的語言技能外,還應關注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價值觀、良好的心理素質、小組合作能力、學習策略等方面的培養,從而在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更多地注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學內容應該是動態發展的,教師和學生都有權依據學生的特點和社會的需要,通過網絡資源不斷調整和豐富教學內容,積極開發建設英語教學資源,如視頻、精品課程和試題庫等,以提升教學效果。
英語教師要在教育生態學的指導下利用教師、課本、網絡、學生、技術等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有效整合多種網絡教學資源,使它們相互影響,組成有效的生態鏈。如在英語教學中,課前教師提前做好微課視頻,利用多樣的網絡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地步入課堂學習中。在課堂中英語教師可利用多種信息化的教學輔助工具,如語音測評、人機交互、場景學習、數據挖掘分析技術等,為學生創建真實的演練語境,并結合探究式、協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共生型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新穎的學習體驗,以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并推進他們英語應用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的雙向發展。在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等即時通信軟件及時解答疑問,運用時髦親和力的網絡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教師還可以通過遠程協助學習平臺把學習任務分配給學生,督促學生靈活選擇時間去搜集資料和完成任務。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鼓勵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地進行探究式學習和自主學習模式,有利于促使傳統英語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外延和拓展。但同時英語教師要遵循教育生態學的限制因子定律:當生態因素處于缺乏時,或在低于臨界線,或超過最大忍受度的情況下就會起限制因子的作用,限制因子會限制有機體的發展[2]。因此,英語教師在借助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用于教學時,要“適可而止”,如適量的網絡資源、合理的作業布置等,以免使之超過學生的耐受程度,而成為課堂的限制因子,影響學生的長期發展。
3.營造生態化教學環境
和諧發展開放性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刺激各生態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促進它們的良性發展,從而有利于保持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首先,建設生態化物質環境,優化軟硬件環境。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學校要協助建立英語網絡教學環境,設計開發集教學管理、自主學習、課程教學、學習評價、互動交流為一體的泛在學習環境,為英語教學創建真實有效的學習環境,如:微信平臺、各種數據文本管理平臺等,并通過網絡技術實現英語教學平臺與其他數字平臺(圖書館平臺、廣播平臺等)銜接,將課堂教學環境進一步延伸和擴大。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活動,對教室進行不同的布置和設計,從而創設不同的教學場景,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英語課堂活動而提升教學效果。其次,建設生態化社會環境。英語課堂應突破課內教學的“小花盆”,突破課堂和教材這種局部的環境,而把教學空間拓展到室外,使英語教學與外部社會實踐鏈接互動。如在教室之外多開展英語角等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使之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機補充和延伸,從而減弱傳統課堂的花盆效應。最后,建設生態化精神環境,在英語教學中要架起“情感”這座橋梁,將教師和學生連接在一起。教師通過這座橋梁與學生拉近彼此的距離,如對學生身心的關心和幫助等。在“情感”的滋潤下,師生對英語教學的各種問題進行平等探討交流,從而使他們之間形成平等、民主、尊重、和諧的生態化師生關系。
4.實施科學生態化教學評價
在“互聯網+”時代,英語生態化教學評價具有多樣性、動態性、發展性的特點,能充分利用教師、學生、技術等生態因子的相互作用和關聯,以對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綜合全面性評價。在英語生態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是評價的主體,利用網絡及電腦軟件,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進度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范圍要廣泛,除了評價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能力外,還應評估學生的心理素質、人文素質、課堂參與度、學習自主性、學習策略等方面。評價方式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和管理。對檢測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情況可以使用終結性評價,教師除了采用傳統的筆試外,還可采用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網絡測試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和量化管理。在評價中更要注重通過形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質性評價。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小組合作展示法等,并利用檔案袋來記錄歸納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成果。這些學習成果來自于個人作業、測試、小組合作作業、個人復習筆記等。這樣能有效記錄學生自我學習和發展情況,并有利于促進學生自我評估和自我積極發展。因此,英語教師采用生態化的教學評價是對學生的表現和成績進行動態的分析和管理,能最大程度地展示和評估學生的表現和發展,以便及時反思教學效果。
在教育生態學理論指導下,英語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使教師、學生與環境資源之間互相作用影響,促使“互聯網+”和“英語教學”有效交融,以構建“互聯網+”時代的英語課堂新生態。這不僅順應了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有利于英語教學的均衡發展和學生可持續能力的培養。
[1] 黃遠振,陳維振.中國外語教育:理解與對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郭坤.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整合[J].現代教育技術,2016(10).
[3] 袁紅.生態視角下大學英語課堂課堂教學改革[J].黑龍江教育,2012(11).
[4] 周瑩.“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構建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
[作者:袁莉(1979-),女,湖北麻城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