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明
摘 要:平面構成是現代設計三大構成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設計的基礎,是藝術發展的一種表現,是對造型規律的總結?,F如今平面構成設計在生活中處處都有所體現,學生可以通過平面構成設計展示自己的美術作品,提高思維水平、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促進平面構成設計的應用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對今后以美術為專業的學生來說,學好平面構成設計,對于其今后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平面構成;中小學;美術教學;教學現狀;教學分析
三大構成包括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與立體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構成起源于1919年德國包豪斯學院的設計課程,包豪斯設計學院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教育口號,為如今的平面構成設計奠定了基礎。20世紀70年代后期,平面構成教學理念逐漸引入到我國藝術設計高校教學課程中,對于學生拓展藝術視野、啟迪設計靈感、培育創新意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謂平面構成,就是在二維平面內創造理想形態,或是將既有形態按照一定法則進行分解、組合從而構成理想形態的造型設計基礎課程,常見的有版式設計、字體設計和招貼設計等。平面構成設計應用于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并使其形成藝術思想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平面構成的教學現狀分析
平面構成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與實踐,常用黑色和白色兩色來表現畫面,平面構成以其特有的世界形態和構成方式帶給人們一種特殊的視覺美感。學生通過學習和練習平面構成中點、線、面結構,可以了解造型觀念,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訓練多種思維方法和表現方式,培養自己的構圖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
(一)教學方法單一
我國平面構成教學大多采用傳統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聽。但由于平面構成理論過于抽象化,不易被學生理解,難以引起學習興趣,這一模式降低了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大多數學校的教學內容過于老舊,缺乏創新,加上老師的一味填鴨式教學,導致學生們沒有獨立思考,學到的知識都很表象化,缺乏對內容的深入研究,最終對美術學科失去興趣。
(二)教學內容以模仿為主
現在學校里所用的平面構成教材,重點大多都放在探索“形式”的分析上,學生的作業也以模仿為主,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導致平面構成教學成了模仿的課程。教師在上課時把大量時間都用在讓學生進行圖形重復上,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們的創作天性,也導致學生們不能理解平面構成的原理,不能掌握平面構成的創意目的。
(三)缺乏設計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單一和教學內容以模仿為主的訓練導致學生創新能力的欠缺。從平面構成教學起源看,包豪斯時期就是用這種“基礎課程”去訓練學生的創意能力、審美能力、造型能力的。所以,我們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平面構成課程的教學繼續創新,要不斷借鑒和汲取優秀作品和外來文化來培養創新意識,把其結合到教學方法中來,這樣平面構成才能更好地得以延續。
二、平面構成設計與美術教學
(一)平面構成設計與美術教學的聯系
開展平面構成設計,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拓展,也能夠促使美術創造更加具有設計感。平面構成設計綜合了光學、數學、物理學和心理學等很多領域的知識,為美術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平面構成設計能夠將美學及美術的藝術價值具象化,美術創作本身就是一個將諸多元素綜合融合的過程,平面構成設計是美術教學的根本和基礎。平面構成設計有利于培養設計者一種感性的創造力,對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及藝術敏感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平面構成設計的基本要素
平面構成主要是運用點、線、面和律動組成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的圖像。點是構成線、面的重要因素,點通過特定的排列方式構成線,三個以上且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構成面,因此在美術教學中需要抓住點的藝術價值,這也是美術創作的基礎。線的要素是位置、方向及長度,線的基本類型包括幾何線以及自由線。面是點的運動軌跡形成的,是平面構成設計中相對較大的元素。
三、平面構成設計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意義
(一)豐富學生美術藝術語言
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平面構成設計,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對美術的設計藝術語言,讓學生的美術作品更加具有創造性。再加上美術本身就是設計的基礎學科,所以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平面構成設計就顯得更加具有意義。
(二)激發中小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平面構成設計,能夠激發中小學生對抽象美術學習的興趣。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是機械地講述美術作品,而是通過展示分析平面構成的一些優秀作品,或者從生活中的一些平面構成的應用入手,來讓中小學生能夠對平面構成設計有直觀的感受,從而對于抽象美術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積極增強學生對平面構成設計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增強其對抽象美術學習的興趣。
(三)有利于促進中小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平面構成設計,能夠促進中小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平面構成設計的過程實質上是抽象圖形設計的過程,將平面構成設計應用到美術學習中,學生就不會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學習,而是將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發揮,在尊重美術學固有的美學基礎上,設計出更加具有視覺沖擊的美術作品。由于平面構成設計是實踐性較強的知識,所以教師需要巧妙地引導中學生進行學習,盡可能少地減少社會影響的滲入,促進學生創意的形成,豐富學生的想象,提升其思維的活躍性。
(四)提高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美術作品中融合平面構成設計能夠增強作品本身的美感,將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充分展示出來。在美術抽象圖案的設計過程中,學生從始至終都感覺到愉悅,充分將造型的基本要素融合到美術創作中,使得畫面的空間感以及動感提升,增強了視覺方面的沖擊,使得美術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從而促進學生美術審美能力的提升。
四、平面構成設計應用于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教學內容
中小學美術課程的授課對象一般都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思想比較天馬行空,心理尚未成熟,對一切圖案都比較感興趣,對生活化的案例分析比較感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多展示生動具體的案例分析,多用圖形、圖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方法
第一步:觀察、分析。首先學生可以利用各種方式,來對大自然中或者生活中自己身邊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記錄。這一步,主要是鍛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記錄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事物形態造型的認識,培養學生審美意識。這個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積極性的提升還有助于培養學生探索美的構成規律。
第二步:提煉、重構。同學們在選好研究的對象后,再對其形象進行歸納分析、概括、提煉基本元素,結合平面構成的基本要素,通過點、線、面的方式進行創作。這一步,讓每一位學生自由、大膽發揮,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造型能力。
第三步:展示、評價。這一步是把前期試驗的最終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說明創作由來。通過小組作業展示的方式,學生可以相互評價,相互借鑒。
五、結語
平面構成設計是藝術設計的基礎,且具有豐富的藝術效果,能夠提高學生的美術的創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只有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重視學生美術基本技能訓練的相互結合,才能促進學生善于運用美學法則,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美術作品。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該注意將平面構成設計有創意地融入美術教學,讓學生們發揮自身能動性來與老師一起創作、一起思考,這樣的教學課堂才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林智勇.藝術設計教育的批評與重構[J].美術大觀,2007(12).
[2]鄔烈炎.藝術設計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1.
[3]楊冬梅.從藝術設計的教學要求再探平面構成教學改革[J].美術大觀,2006(11).
[4]劉書堂,周大光.平面構成法新解[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5]陳秀巧.探討美術教學中如何融入平面設計[J].中華少年,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