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瑩政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飛躍性的進展也進入到了關鍵時期。在扶貧的過程中我國創新了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在該模式取得成效的同時,應該注意到各地常見的農業合作社模式資產收益扶貧當中隱藏的風險。本文就此分析了農業合作社模式資產收益扶貧存在的風險并給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資產收益扶貧;農業合作社;風險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飛躍性的進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1978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7億,截止到2016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4500萬,農村貧困人口總量減少7億多。在扶貧工作的進行中也凸顯了一些問題,目前我國的農村貧困人口大多是因病因殘因老致貧的,傳統的扶貧方法不適合這類人群實現脫貧。為了啃下扶貧攻堅戰當中的這塊“硬骨頭”,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資產收益扶貧是新時期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的重要抓手(汪三貴,2017)。目前各地方實施資產收益扶貧多采用農業合作社模式,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對農業合作社模式資產收益扶貧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
二、農業合作社模式
農業合作社模式是資產收益扶貧的一種形式,大體上可以概括為政府將財政涉農資金投入到企業共同建設農業合作社,由企業主導選擇農業項目,農民加入合作社為該農業項目提供農業初級產品。企業的任務是收購農民的農業初級產品并進行后續的加工銷售。由于資產收益扶貧的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使其獲得持續性資產收益,所以在企業項目的選擇上一般選擇當地龍頭農業企業。龍頭企業自身發展前景光明,有著豐厚的資產和良好的盈利能力,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資產收益扶貧的效果。
農業合作社模式下,農戶除了能夠從由財政資金入股后分配到的股權獲得分紅,還能夠將自己的土地租賃給企業使用獲得租金。一般農業合作社中的企業同樣會雇傭當地勞動力進行簡單的生產勞動,這樣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上降低同時當地農戶可以獲得勞動性收入。除了收入之外,企業農業項目的引進在技術上會給予農戶支持,會增加農戶的知識儲備和技術水平,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農業合作社模式存在的風險
農業合作社模式雖然具備很多優勢,但是其作為資產收益扶貧方式的一種,同樣需要符合資產收益扶貧的內涵:“股權量化、按股分配、收益保底”。其中“收益保底”就要求在資產收益扶貧當中把控風險,不能夠為了追逐收益而無視風險。
在農業合作社模式下,政府將財政資金和企業資金一同投資建設合作社,等同于政府將錢投資到企業當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難免會面臨著風險。本文將剖析農業合作社模式存在的風險,發現風險存在的可能層面為規避風險提供理論支持。
3.1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風險是指企業所處的系統發生動蕩或者遭受沖擊而使企業面臨經濟損失的可能性,這種風險不能夠通過分散投資來規避,因此又被成為不可分散風險。農業合作社模式當中存在的系統性風險包括:自然災害、市場風險、政策風險。
3.1.1自然災害
農業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美國農業部的Reilly將脆弱性這一概念定義為在一定地區,難以通過適當的措施去適應的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簡單的說就是對災害的敏感程度,該程度會因災害的暴露因素或處理能力的不同而不同。
伴隨著世界各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步伐,全球氣候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特別是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加快,天氣急劇變動引發農業自然災害頻發。尤其是在我國有些貧困地區本身發展農業的條件不佳,缺乏水資源,土壤缺乏養分,這樣就更加劇了自然災害發生后對當地農業的傷害。農業合作社模式的基礎就是農業,自然災害必然是農業合作社模式所面臨的風險之一。
3.1.2市場風險
資產收益扶貧要求“收益保底”,在各地的實踐當中體現在企業需要保證支付給貧困戶不低于當年銀行年利率的收益率,在此基礎上還要按股權分配給貧苦戶紅利。這就需要企業保證自身收益率最少大于銀行年利率。
在現實經營的過程中,企業難免會遭受市場的波動帶來的損失,特別是農業具備蛛網效應,容易出現實際價格和預期價格不符的情況,如近年來農產品如大蒜、姜等都出現過價格大范圍的波動。如果農業合作社經營的產品同樣經歷這樣的波動,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是一大挑戰。
3.1.3政策風險
資產收益扶貧項目的時效性因投入的持久性決定,一個資產收益扶貧項目需要多方資金支持,其中政府的財政支持是重要的一部分。政策的風向和變動,地方不同屆政府對政策的不同選擇都會影響到資產收益扶貧項目的持續性。扶貧任務的完成并不是說在2020年之后就不存在貧困了,只不過貧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絕對貧困人口雖然實現了脫貧,但是在相對水平上貧困仍然存在,資產收益扶貧能夠提升貧困戶的能力并使其獲得持續性收入,應該在長期中堅持下去。因此政策可能的變動也是資產收益扶貧面臨的一大風險。
3.2非系統性風險
非系統風險是指發生于個別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風險,相對于系統性風險更具有特殊性,影響范圍更小。雖然非系統性風險所影響的范圍只是一個企業,但是在農業合作社模式資產收益扶貧當中企業受到影響勢必會對扶貧效果造成影響,合作社當中的非系統性風險同樣需要防范。
3.2.1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通俗的說就是損人利己的行為,農業合作社模式當中利益相關的主體有企業、貧困農戶、政府官員三方,在利益鏈條當中的三方都有可能發生道德風險。
3.2.1.1企業的道德風險
企業作為農業合作社模式資產收益扶貧當中的盈利主體其目標是利益最大化,而相對于資產收益扶貧來說企業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其目標應該是企業和農戶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在現實實施過程當中,企業的道德風險就是為了企業自身的利益而損害農戶和國家的利益,具體表現形式是挪用資金和騙取補貼。企業可能將國家投入到該地區的扶貧資金用于其他領域或者直接侵吞,這對于當地農戶和政府來說是重大的損失。
3.2.1.2農戶的道德風險
農業合作社模式中農戶負責提供農業初級產品,初級產品經企業加工、包裝后銷售。整個鏈條當中產品的品質與農戶所提供的初級產品密切相關。如果農戶憑借著合同當中規定的企業需要收購其農產品而對農產品的質量漠不關心或者偷工減連就會影響到整個合作社的盈利水平,難以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在網絡發達和消費者意識強烈的今天,甚至可能會引發合作社當中企業的品牌危機。
3.2.1.3政府的道德風險
盡管有的觀點認為腐敗可能會帶來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的效率。這個觀點是建立在次優理論之上的,企業通過賄賂來減少政府政策導致的不必要的扭曲。但是更多的理論支持腐敗和尋租行為是有礙經濟發展的,腐敗根本上將破壞了產權保護,而產權保護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
資產收益扶貧是一項關乎民生的政策,在扶貧過程當中更應該防范腐敗行為,使國家財政資金能夠真正用到惠民的領域,使得貧困戶真正受益。
3.2.2管理過度自信引發的風險
企業管理者的不恰當行為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風險,而管理者可能在政策的干預下過度自信而盲目擴張。政策在帶動社會資金流向扶貧領域的同時也影響著企業管理者的財務決策。農業合作社模式的資產收益扶貧是具有政策導向性的組織,政府會在對合作社當中的企業給予一些幫助和支持。在政府的扶持下合作社的運營和盈利能力會相對較好,這在某種程度上會讓企業管理者過度自信,過度自信是管理者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在政府支持和過度自信的雙重作用下企業激進負債,企業的投融資決策從“基于信息或刺激外部性的理性從眾”轉向“基于過度自信認知偏差的非理性從眾”,導致企業流動性風險激增。
四、政策建議
資產收益扶貧作為我國扶貧工作當中的一種創新形式,在各地實踐上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農戶參與資產收益扶貧,不僅能夠扶其收入,更能夠扶其發展。但是通過本文的分析發現資產收益扶貧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風險,這些風險一旦發生,遭受損失最大的就是脆弱性最高的貧困戶。因此需要在資產收益扶貧當中積極防范風險。
4.1扶貧項目投資嚴格篩選審查
資產收益扶貧最終產生效益的還是投資的項目,而主要風險也發生在項目上。雖然目前各地投資選擇大多是當地龍頭,但是目前我國企業尤其是民企經營環境、融資環境相對惡劣,企業發展瞬息萬變。因而在選擇扶貧投資項目的時候要嚴格篩選,做好風險防范。
4.2構建風險預警、保障機制
對企業經營方面的風險可以聘請第三方評級機構對企業進行監督、審查。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關注企業的經營動向、市場動態,第三方評級機構構建風險預警機制,當企業觸及風險紅線,及時發現并減少損失。并且在投資之前,可以要求企業進行抵質押、擔保等增信行為。這將很大程度的降低資產收益扶貧當中的風險。
4.3完善相關法律,采取追責制度
政府官員的調動、升遷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各地官員為了在任的政績,只考慮當前的發展而不考慮將來。這就形成了官員代際之間的責權不平等,應當在扶貧工作當中,完善相關法律,采取追責制度。這樣的法律政策安排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官員的決策,在決策的同時進行長遠的考慮。
【參考文獻】
[1]魏加威,王建忠,王斌,甄鳴濤,孫學東.產業扶貧引入社會資本的ppp融資模式研究——以河北省威縣資產收益型扶貧模式為例[J].財會通訊,2017(32):8-10+129.
[2]汪三貴,梁曉敏.我國資產收益扶貧的實踐與機制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09):28-37+110.
[3]劉揚,王東賓.資產收益扶持機制研究:理論、政策與實踐[J].浙江社會科學,2017(09):146-15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