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端芳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要提升教育的效果,可以將其和文化自信進行結合,這對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也具有積極影響,可以緩解大學生缺乏文化自信的問題?;诖?,分析了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129-02
文化是體現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之一,當前黨中央十分重視我國的文化建設,還提出了文化自信這個重要的命題。文化自信就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學生文化自信提升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當前需要將文化自信有效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這就需要教師找尋合理的融合路徑,進而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一、文化自信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間的關系
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就是他們對于我國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價值的足夠的自信以及堅定的信念。他們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十分重要,能夠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體系,還有正確的文化觀念以及道德觀念,這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成長以及行為。想要讓大學生群體形成文化自信,就需要經過優秀文化的熏陶,還需要有正確的思想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引導,讓他們在實踐鍛煉中慢慢形成文化自信。這個形成過程其實也是思想在進行斗爭的過程,因為當前形勢下,學生的思想受到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影響,會有不一樣的意識形態以及價值判斷標準,而在形成文化自信中,這些不同的內容自然會進行斗爭,學生的思想上會進行誰對誰錯的斗爭,不斷的有矛盾沖突。而學生會基于對之前價值觀的判斷以及衡量的基礎上,一直不斷融入正面的思想元素,排除那些消極和錯誤的思想元素。在思想層面的不斷矛盾沖突中,他們的判斷價值的標準以及思想形態也會出現變化,會逐漸更新,學生就會基于新的價值觀規范自身的行為,且對這種新的價值觀有足夠的信心。
二、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1)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手段。把中華文化和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進行結合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比較復雜,這就要求對高校的教學水平進行提升。結合國家教育部門的調查結果,很多大學生對于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都比較被動,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能夠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和吸納傳統文化的學生很少。在思政教育中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手段,是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學生以往都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相關的知識,這會讓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如果文化知識的教授也采取這樣的模式,就很難在思政教育中進行融合。所以,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把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融合,進而滿足當前學生對于思政知識更深程度的需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比如,在思政教學活動中引入傳統文化,讓學生學習各種傳統文化的經典故事以及時代背景,讓他們能夠全面地掌握這些傳統文化的產生情景,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這也能夠促進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2)通過網絡技術構筑校園網絡文化。拓寬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和媒介。當前網絡不斷普及,這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高校思政教師需要利用好網絡,將其當作當前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對主流的思想進行弘揚。第一,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對網絡文化的特點進行有效的運用,積極占領網絡空間,掌握網絡話語的主動權。[1]第二,要構建集多種特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絡文化平臺,滿足趣味性、思想性、學術性、時代性以及知識性需求。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以及校內管網等平臺,定期上傳和更新思政教育內容,利用積極的思想文化對于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進行優化。第三,要有效運用各種技術支持,如,網站數據庫、圖書館系統、思政教育平臺等,其內容要更具目的性以及實用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四,要構建思政教育教學平臺,例如,在網絡上開設有關的課程和板塊等,如,形勢與政策課程、黨校團校課程、心理咨詢模塊、理論學習模塊等,加強網絡文化線上和線下之間的結合互動,讓網絡文化學習變成學習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
(3)培養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有效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就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而給其提供保障,要基于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清晰地規定其工作職責。需要督促思政教師不斷學習我國的文化理論知識,讓他們能夠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入我國文化知識,通過有效的講解,讓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內涵,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把其中倡導的社會準則內化變成日常的行為習慣;針對其他學生工作者,就需要注重組織他們進行文化知識實踐培訓,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讓他們進一步的理解中華文化,把各種先進文化的實踐工作滲透到學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除此之外,當前高校思政教材包含的革命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現實問題不足,對此,管理部門需要組織學校中優秀的教師一起編寫校本課程,參考優秀學校的有關教材,加入學院文化以及道德準則,編寫和學校學生相適應的高質量教材,滿足當前教學的要求。
(4)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底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們的智慧和精神信仰進行滋養,對人們形成價值觀也十分重要,其在很多層面都對學生的價值體系建設有很重要的影響,如,哲學思想、道德規范以及文化觀念方面。在影響上,主要體現在:第一,和諧理念方面,該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其內涵對于學生價值體系的建立有很重要的影響。[2]該理念存在概括性以及抽象性的特點,然而在哲學邏輯層面上卻有清楚的價值判斷體現,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和周圍的客觀環境,能夠用批判思維正視自己和環境間的關系。博愛和自強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也是民族精神的內涵,對于學生的文化信念形成積極影響,這也是衡量學生精神面貌的一種標準。高校學生思政工作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理念加入到文化信念培養中,讓學生的價值體系中包含民族智慧,這可以讓學生在面對復雜思想時有優越感,幫助他們加強對自身文化信念的信心。在思政教育中,需要把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加入到校園有關方面的建設中,包括:思想、文化、輿論環境,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向學生滲透教育。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以及理念層面的優勢,讓學生能夠在面對西方物質文化的影響中更加有底氣和信心。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根基。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當前在學校思想環境中加強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十分重要,這能夠促進思政教育樹立學生文化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基于核心價值觀,正確引導高校的思想環境。基于核心價值觀在理論方面指引學生的意識形態以及學校的教育理念,促進思政工作實踐的開展。[3]另外,高校文化環境和思想輿論環境也是影響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確保這兩種環境是正確和積極向上的。只有基于正確思想的指導,才能讓學生思想健康地發展。學生在判斷事物價值上也很重要,核心價值觀具備智慧性以及科學性的優勢,這就能夠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讓學生能夠在復雜的社會思潮中吸收精華的內容,去除糟粕,讓學生的價值判斷促進自身的發展,讓他們能夠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當前思政教育需要把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滲透到實踐中,引導校園思想和文化環境的建設,正確地引導輿論環境,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能夠正確地判斷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融入文化自信,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效果,讓學生能夠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桂林.高校育人路徑新探司等文化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J].教育現代化,2016(19):58.
[2]《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印發 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下一步[J].中國民族教育,2017(4):6-8.
[3]項久雨,吳海燕.培育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6(10):52-55.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