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
摘 要:苗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傳承和經濟轉化價值。然而,無論是苗繡的技術傳承,還是經濟價值的轉化,都面臨著很多難題。“互聯網+”對苗繡的非遺傳承、產品研發和宣傳營銷都有重要的意義。文創產品是呈現苗繡價值的重要載體。通過“互聯網+文創”,可以為苗繡產業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
關鍵詞:苗繡產業;互聯網+;文創;營銷
苗族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苗繡以其特有的文化價值承擔了記錄的功用,被稱為苗族的“無字史書”。現代科技文明的發展削弱了苗繡各方面的實用價值,實現苗繡的經濟轉化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活化”的關鍵。開發苗繡產品的文創,則是實現苗繡經濟轉化的重要途徑。社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的出現對苗繡的傳承和苗繡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空間。
1 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價值的回歸與失落
苗繡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濮人的雕題紋身。隨著歷史發展和民族遷徙,苗族主要聚居于貴州、湖南和云南等地,苗繡也主要在這些地區傳習。流傳在貴州省的苗繡在2006年被批準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后2008年湖南省也將湘西苗繡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同地區和族系的苗繡各有特點。流傳于貴州省的苗繡,主要以雷山縣—雷山苗繡、貴陽—花溪苗繡、劍河縣—劍河錫繡、凱里市—堆花繡和臺江縣—臺江苗繡聞名。雷山苗繡以其獨特的服飾制作工藝和刺繡工藝見長,服飾主要有長裙、中裙、短裙、超短裙,表現手法多用變形、夸張、比喻、象征等技巧。花溪苗繡以挑花技藝為代表,先以蠟染做出底紋圖案,再進行挑花,常見的挑花圖案有苗王印、青蛙、河流、太陽等,用挑花記錄歷史和講述故事成為苗繡的一個特殊功能。劍河的錫繡用料特殊、工藝獨特,錫繡以藏青色棉織布為底,先用棉線挑花再將金屬錫絲繡入圖案,配合其他顏色的蠶絲線形成彩色的紋樣。凱里市的苗繡為堆花繡,先將蠶絲織成綾子,再將其染色,最后將綾子剪成需要的形狀大小,堆成繡花飾品縫制在衣物上裝飾,以幾何和抽象圖案為主。臺江苗繡的圖案紋飾以及其折射出來的文化內涵是其價值所在,根據內容和樣式大致可分為方你型、方糾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是其“非物質性”,“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為包括民間美術等在內的十大門類,共計1300多個國家級項目,分別從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苗繡屬于民間美術的類別,它的價值在于其中的歷史、文化、審美內涵和技藝。然而要實現苗繡“非物質”、不可見的價值,“物”的載體必不可少。
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苗繡的傳統手工藝制作逐漸被機器生產的服飾所替代,精織細作的作品被批量生產的效率打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趣味不斷變化,穿民族傳統服飾的人越來越少,苗繡服飾的市場越來越小,苗繡的制作和生產隨之減少。產品缺少創意、偏離現代人生活、市場需求縮水、銷售渠道打不開是苗繡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因此,設計出能適應快速便捷的現代生活的苗繡產品是重新讓苗繡回歸人們生活,煥新活力的關鍵。
2 “互聯網+文創”:苗繡產業發展的新機會
自2015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全國上下涌現出“互聯網+”的熱潮,各行各業都掀起與互聯網跨界融合的趨勢。“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和創新思維,對傳統行業進行優化和提升,具有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優勢,擁有巨大的創造空間和發展潛力。例如,“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金融業等。文創產品具體是“指立足于總結人類文化及文明,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創造,最終向社會提供的所有精神以及物質文化產品”。文創產品是具有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總結的事物,通過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和加工,從而產生的新的符合社會需求的精神或物質產品。它的基礎是文化性,特點是創新性,最終實現是市場。同時,文創的歷史文化性和創造性是打造品牌的利器。在現今社會中實現苗繡產業的經濟轉化效益,必須借力于“互聯網+文創”。
3 苗繡產業與“互聯網+文創”的融合策略
互聯網是擁有便捷的信息傳播和展示平臺,與不同的產業結合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產品本身的優勢越強,與互聯網的結合產生的效益越顯著。文創的基礎是文化,只有在對苗繡的文化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對它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更新穎的創造。結合“互聯網+”的優勢,設計文創產品,傳播苗繡魅力,實現苗繡的經濟轉化,最終可以真正盤活苗繡。
3.1 苗繡技藝的數字化
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苗繡傳統的傳承方式是口傳心授、家庭作坊的生產形式,依靠家親、母女之間的交流傳授苗繡的制作手藝。這種傳承方式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一是不成系統,二是只有言語、圖案,沒有文字記錄。一旦一個家庭出現沒有后繼者,或者后繼者不愿意從事苗繡行業的情況,那么一部分苗繡的技藝就將面臨失傳。
與互聯網的結合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將苗繡技藝文本化、數字化,可以產生更多的教育資源,擁有更多的傳播渠道。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就是將中國境內所有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以“機構—政策—資訊—清單—資源—學術—百科”的結構進行整合,集中展示。互聯網擁有開放性、及時性和幾乎無限的容量,將苗繡的技藝上傳到數字博物館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苗繡的梳理、整合的過程。再通過互聯網打破時間和空間的互動性,大大提升了苗繡的傳播效率和傳承效益。
3.2 “互聯網+”模式下苗繡文創產品的研發
與互聯網結合之后的苗繡產品研發,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互聯網打破了用戶與產品、生產者與用戶之間的時空壁壘。加入互聯網元素之后,苗繡產品的呈現形態就多樣了。①“互聯網+”目標群體定位和分析:首先,設計可以在互聯網上直接傳達的產品,如圖像類的平面視覺,動態視覺產品,教育類的苗繡鑒賞或制作的網絡教程。其次,互聯網靶向的用戶,可以做個性、高端定制,產品涉及服裝、生活用品類等。②“互聯網+”產品的科技特點:互聯網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之一,信息和高科技成分為主要特點。將空間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引入,為苗繡產品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接入提供了可能性。例如,開發苗繡制作流程的手游、可以與虛擬現實結合的體驗型產品,將苗繡通過不同材料的承載融入到衣食住行各個層面。
3.3 “互聯網+”模式下苗繡的營銷渠道
在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和精準扶貧等政策的推行下,苗繡產品的銷量有所上升,但仍不樂觀。除去市場本身疲軟、需求量不足的原因外,現存的銷售渠道單一、宣傳不足、品牌文化缺失也是重要因素。一方面,苗繡產品的設計和生產要努力涉及到消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宣傳營銷的時候要抓住產品的主要特點和賣點,并需要注意拓展營銷渠道。在“互聯網+”模式下,可以充分開發線上營銷渠道,如移動終端的微信公眾號、微信服務號、微博賬號等;產品入駐各大線上商貿平臺,如微店、淘寶、天貓等;此外,還可以與各大平臺的網紅和直播紅人進行產品體驗合作,直播展示苗繡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觀感。不論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品牌文化對產品的溢價是產品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通過“互聯網+”和民族、地域特色的結合,打造苗繡品牌文化,最終促進苗繡產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盤活。
4 結論
苗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自明。在新時代新技術的背景下,結合“互聯網+文創”的優勢,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精準定位和用戶群分析,設計包含新科技的苗繡產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和流量服務,拓寬線上營銷渠道,打造苗繡文化品牌,實現苗繡產業的高經濟效益轉化是新時代“互聯網+文創”模式下苗繡產業發展的新選擇。
參考文獻
[1]章建春.“互聯網+”模式下夏布文創品牌營銷渠道的創新思考[J].美術大觀,2018(11):62-63.
[2]李姣.“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營銷創新策略[J].文物世界,2017(5):64-67.
[3]劉文良,謝佳林.互聯網+文創:走出傳統非遺創新性發展的困境——以湖南木偶藝術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