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曉靜
【摘要】數學教學有時候就像是放禮花,綻放的瞬間是光彩奪目的,也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人們都想留住這個瞬間。而數學課堂上奪人眼球的瞬間就是孩子們克服重重阻礙、挑戰成功的瞬間,要想讓這個喜悅的瞬間常駐數學課堂,就需要我們這些教書人動腦筋了。
【關鍵詞】數學課堂;學生主體;生活教育;成功;挑戰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數學課堂都是枯燥乏味的,在教室里也常常有談數學色變的學生。其實他們沒有真正地走進數學的世界里。陶行知先生說,“學” 字的意義,是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說什么,學生也說什么,那便如學戲,又如同留聲機器一般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怎樣做才能讓學生不再懼怕數學課?這就需要老師們細心地捕捉上課時的每一個細節,讓學生們在數學課堂中嘗到甜頭,有挑戰成功的喜悅感,慢慢地,我相信學生們會愛上數學的。
一、融入主人角色,感受挑戰成功的喜悅
課堂實錄一:認識角。
在教學認識角的這一環節中,我在第一個班上課的時候,選擇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也不好。于是在第二個班上課的時候,我讓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大概的過程如下。
師:老師把小朋友們剛剛找到的這些角從圖形上請下來,我們再來仔細地觀察一下,你能找出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嗎?
生1:他們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
師:我們就把這尖尖的地方叫作角的頂點。
生2:他們都有兩條直直的線。
師:兩條直直的線叫作角的邊。
提問:現在你知道角有什么特點嗎?
生: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教師補充:并且邊都是直的。
師:現在你能根據角的這兩個特點,自己動手畫一個角嗎?
生獨立完成。適當提醒(師:我們在畫角時要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師:我們都經歷了一次畫角的過程,現在誰能來回答老師剛才的問題呢?
生:我們要先畫角的頂點,再畫兩條邊。
師:這位小朋友非常棒,通過自己對角的理解畫出了一個非常標準的角。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畫的這個角(展臺出示),(教師指著頂點問)這是角的什么?
生:這是角的頂點。
師:(教師指著兩條邊問)這是什么?
生:這是角的兩條邊。
師:最后再給角添上一條彎彎的弧線,這就作為角的標記。在你自己畫的角上也做上一個角的標記。
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比較,找出三個角的共同點。在學生積極舉手發言的時候,我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就很順利的將角的各部分名稱教給孩子們了。這樣,一方面,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大大提高了他們對新知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很自然的過渡到畫角的部分,讓學生利用自己發現的角的特點來動手畫角,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當然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有點無從下筆的感覺,不過經過巧妙的點撥,孩子們都能畫得很成功。
就這樣,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承擔起了主人翁的角色,學習態度也從之前的被動變為現在的主動,“解放”了老師的手和口,同時還感受到了挑戰成功的喜悅。
二、借助生活場景,體會挑戰成功的快樂
課堂實錄二:認識平移和旋轉。
引導:前兩天老師拍了一段視頻,請大家來看一看。(播放視頻)
提問:你從中看到了什么?
師描述場景。(周末的早晨十字路口的車輛來來往往,老師辦完事開著車在回家的路上。到了小區門口看見起落桿開啟又降下,迎接著歸來的車輛;停好車后,老師開啟了雨刮器清洗了前擋風玻璃;下車之后正好看見墻上電子屏幕中的標語正緩緩上升;一個行人騎著自行車路過;我來到了地鐵站,正好有車來,上車后看見一處升旗的場景;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到目的地了,我坐著電梯到了頂樓,放眼望去,看見游樂園里的海盜船,接著又看見了河對岸的風車。)
學生各說己見。
師:我們剛才所說的這些都是運動,運動的形式有各種各樣,今天讓我們來研究一些有規律的運動。(PPT展示部分圖片)
師:就以剛才視頻中出現的運動為例。老師選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你覺得這些運動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那你能把他們分分類嗎?和你的同桌討論一下。
學生1:可以分成兩類,轉的一類和不轉的一類。
學生2:可以分成四類,上下運動的一類,左右運動的一類,轉圓周的一類、擺動的一類。
學生3:可以分成三類,這樣的(手勢比劃上下運動)一類,這樣的(手勢比劃左右運動)一類,這樣的(手勢比劃圓周運動和擺動)一類。
師:像火車向左向右運動、電梯和紅旗向上向下運動,他們其實都是沿著直線在運動,所以可以把它們歸為一類,在我們數學上,就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作平移。
在這一環節中,我預先把發生在學生們身邊的一日生活場景剪切成了一段視頻,讓學生們觀看,從視頻中能看見很多不同狀態的運動,接著讓學生們分別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運動。老師再解釋大家所看到的這些我們都把它們叫作運動,并且運動的形式有很多,接著明確學習目標,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一些有規律的運動。并在視頻中選取了一些讓學生們進行分類,學生們的分類是不同的,但也沒有關系,有了不同的答案,更有爭議性,接著老師進行講解,給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是對分類正確的同學的肯定。在這里,我不僅教學了數學課本上的知識,還在無形之中告訴學生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相信這份挑戰成功的快樂他們定會銘刻于心!
三、研究師生秘密,領略挑戰成功的雀躍
課堂實錄三:數字與信息。
談話:今天早上,居老師在操場上撿到了一張身份證,這有可能是我們學校哪位老師掉的呢?
出示身份證號碼:320586198710178017。
提問:你能根據這個身份證號碼的哪一部分來做出判斷呢?
辨析身份。[可能是徐校長(女),周校長(男),信息朱老師(女),體育萬老師(男)?]
生齊說:體育萬老師的。
師:你判斷的理由是什么?
生1:首先根據年齡排除兩位校長,接著根據第十七位數字判斷這個人應該是個男的,所以選萬老師。
進一步判斷。
出示教師自己的身份證號碼。
談話:老師這里收集了幾個身份證號碼,是我們這個教室里的一些人的。
(1)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猜猜看,你覺得會是誰的呢?
生1:是老師你的。
師:你是怎樣判斷的?
生1:通過日期碼,老師的年齡大概在30歲左右。
(2)出示孩子的身份證號碼。
談話:你覺得這會是誰的身份證號碼?
生:這是老師的寶寶的。
師:你是怎樣判斷的?
生2:通過看日期碼,發現他只有一歲。
師:那你知道他是男孩還是女孩嗎?
生3:男孩。
師: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過看第17位數字,單數表示男性。
(3)出示兩個學生的身份證號碼。談話:還有這兩個身份證號碼,有可能是誰的呢?
不能確定是誰的,那有沒有可以確定的信息?(性別),請這兩個身份證號碼的主人起立。我們請她們來介紹一下,你來自哪里,你來自哪里?你們能通過她們的回答來判斷這兩個身份證號碼各是誰的嗎?你是怎么想的?(通過地址碼)
(4)出示雙胞胎的身份證號碼。
提問:那這一組身份證號碼又會是誰的呢?
生:李宏、李偉的。
師:你們是根據什么做出的判斷?
原來你們都發現了,這兩個身份證號碼的地址碼、日期碼都一樣,只有順序碼的最后一位和校驗碼不同。是的,雖然他們是一對雙胞胎,長得一樣、出生日期一樣,戶籍地址一樣,但他們兩個人的身份證號碼卻是不相同的。每個人的身份證號碼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一片段是在學生們已經知道了身份證號碼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后,進行的一些變式練習。我將所有練習里出現的身份證號碼都改成了老師和學生自己的號碼。每一次解答,都好像在發現老師和同學的小“秘密”。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正確率也很高。從每個人的臉上都能看到他們的雀躍。
其實,每個學生都是一匹千里馬,老師想成為伯樂,就要有識別千里馬的眼光和訓練千里馬的方法。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所以如行知先生所言,數學教學有時候就要大膽一些,給孩子們一些空間和機會,充分相信孩子們,相信他們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讓學生接受有挑戰的學習,加上老師的正確引導,在一次次挑戰成功的喜悅中,他們會更加熱愛思考、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