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雪梅

【摘要】目的:觀察并分析在兒科護理中進行非語言性溝通的應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18年6月到2018年9月兒科收治的10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行非語言性溝通,對比分析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以及護理態度的滿意情況。結果:觀察組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以及護理態度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家屬,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中采用非語言性溝通對患兒進行護理,可顯著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護理操作以及護理態度的滿意度,使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其家屬的關系更加融洽,減少三者之間的矛盾,提高護理效果。
【關鍵詞】非語言性溝通;兒科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148-01
在臨床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溝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進行相應的信息傳遞。良好的溝通不僅使患者能更好地理解各種治療操作,也能讓醫護人員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避免醫患關系的惡化[1]。臨床上溝通包括語言性溝通以及非語言性溝通,前者是以語言為主要載體,后者是以行為舉止、面部表情等為主來進行表達[2]。兒科患兒因年齡小、認知能力不足等而不能很好得與醫護人員進行語言溝通,對一些醫學專業信息也不能完全理解,使得患兒的依從性較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后對其采取語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性溝通兩種護理模式,以探究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具體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6月-2018年9月兒科收治的10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家屬均簽署了研究相關知情同意書。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隨機均分為2組,其中觀察組有男患兒26例、女患兒24例,平均年齡為(4.76±1.01)歲;對照組有男患兒25例、女患兒25例,平均年齡為(4.22±1.96)歲。統計分析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統計學上兩者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較好的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模式,即采用語言性溝通方式。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行非語言性溝通護理,主要包括衣著打扮、面部神情、行為舉止以及環境護理四個方面,具體如下:
(1)衣著打扮:護士服應以暖色調為主,時刻保證其處于整潔狀態。護理人員需妝容柔和,發型柔順,不使用具有刺激性氣味的化妝品。
(2)面部神情:護理人員應保持溫柔、放松、親和的面部神情,面對患兒及其家屬要時常面帶微笑,眼神柔和,并通過眼神對患兒進行鼓勵,增強患兒的自信心,消除其緊張感,提高患兒的依從性。
(3)行為舉止: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采用患兒易于理解的動作對其進行護理,使患兒能更好的配合。此外,需要保證操作的敏捷性、正確性但同時又不顯粗暴,增加對患兒的安撫工作,比如輕拍患兒肩膀、后背進行安慰,撫摸患兒腹部促進食物的吸收、消化等。
(4)環境護理:保持病房空氣流通,定期消毒,可在病房內外墻壁上進行卡通形象的繪畫裝飾,準備充足的玩具,按照患兒的要求進行病床的裝飾,還可播放患兒喜歡的兒歌以及動畫片,使病房氛圍更加溫馨。
1.3 結果判斷指標
對患兒家屬發放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其中主要包括對于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以及護理態度的滿意度兩部分內容,問卷答案設計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以及“非常不滿意”四項。護理總滿意度為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的總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5.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運用x2檢驗進行差異性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采取不同溝通方式后,觀察組患兒家屬對于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以及護理態度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非語言性溝通是一種采取除語言之外的行為舉止、面部表情以及儀態外觀等與他人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的方式[3],而非語言溝通技巧在臨床上已被歸于醫療衛生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兒科、ICU等特殊科室,并獲得了很好的護理效果[4]。本研究欲探索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中的具體應用效果,選取了我院收治的100例兒科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其結果具體如下:進行常規護理加行非語言性溝通方式的觀察組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以及護理態度的滿意度顯著高于進行常規語言性溝通護理的對照組患兒家屬,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表明,在兒科護理中采用非語言性溝通對患兒進行護理,可顯著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護理操作以及護理態度的滿意度,使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其家屬的關系更加融洽,減少三者之間的矛盾,提高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小燕, 房夏玲, 陳寧, 等. 非語言溝通在兒科臨床工作中的效果及其護理倫理思考[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18, 31(11):78-82.
[2] 周郁. 兒科護理工作中非語言性溝通的重要性[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8(3):189-190.
[3] 張霽. 非語言溝通技巧在傳染科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 2018(2):225-226.
[4] 龔莉慶. 改進非語言性溝通技巧對ICU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 健康之路, 2017(10):1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