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飛 崔明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顱骨修補術對腦外傷的治療價值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雙盲法將70例顱腦外傷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為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顱骨修補手術,觀察組采用早期顱骨修補手術。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神經功能損壞程度、生存能力、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神經功能損傷程度、生存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76.5%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0%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早期顱骨修復在創傷性腦損傷患者中治療效果較佳,使患者的神經功能快速恢復,使治療安全性與效果得到顯著提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肯定。
【關鍵詞】腦外傷;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248-02
外傷性腦損傷是一種對大腦可見的外部沖擊造成的損傷,其特點是患者意識喪失和出現昏迷、心跳緩慢、頭痛等,如果該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很可能會出現彌漫性腦損傷,危及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目前,進行顱骨修補手術治療較為常見,而顱骨修補手術的治療時間將明顯影響治療效果和恢復神經功能的效果。本次研究探討早期顱骨修補手術治療外傷性腦損傷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相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治療的70例顱腦外傷患者,采用雙盲法將70例顱腦外傷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為35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齡21至62歲,平均年齡(44.76±8.78)歲;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23歲至65歲,平均年齡(46.72±10.23)歲。對照組與觀察組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性的顱骨修補手術,在減壓后6個月內進行顱骨修補手術。觀察組患者在減壓后3個月進行顱骨修補手術。顱骨修補手術操作:醫務人員評估患者的耐受性。如果病人耐受性優,手術可以盡快進行。一般情況下,全身麻醉后,顱骨修補手術要用鈦合金網作為材料。部分顱腦外傷患者伴有腦組織膨出現象,腦室腹腔分流術必須在手術前進行,腦脊液必須排到患者的外側,使顱內壓得到緩解。為了保證凸部的恢復,根據術前試驗結果選擇了分流管。患者應在術前30分鐘使用一定的抗生素,術后每天使用一次,以防止術后感染。
1.3 觀察指標和判斷標準 對全部患者使用日常生存能力評分表進行評估,使用三級量表,得分越高,患者日常生存能力越好。使用神經功能損傷程度量表進行評分。評分越高,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越好。治療總有效率為恢復的患者/全部患者×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數據用t檢驗,計量資料=均值+標準差(x±s),計數數據用百分比(%)表示,使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神經功能損傷程度、生存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詳細見表1。
2.2 觀察組76.5%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0%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創傷性腦損傷患者是由嚴重的頭部受到暴力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常發生在建筑工地道路交通事故現場[1]。特別是當大腦神經組織受到損傷時,患者會產生嚴重且不可逆轉的后果,致殘率較高。在嚴重的情況下,病人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臨床上,創傷性腦損傷患者常采用顱骨修補手術治療[2],但治療時間的差異對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治療有顯著影響。其次,即使患者顱內壓恢復,日常生存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也不理想,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比較高,患者的康復時間明顯增加。相關研究人員表示,進行早期治療的顱腦損傷患者,可改善血流動力學,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3]。因此,一般情況在接下來的3個月里,早期顱骨修補手術逐漸應用于創傷性腦損傷的治療,明顯的改善了傳統顱骨修補手術的缺陷,保證了患者的顱內壓正常。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同時提高患者日常生存能力和神經功能。
綜上所述,早期顱骨修復在創傷性腦損傷患者中治療效果較佳,使患者的神經功能快速恢復,使治療安全性與效果得到顯著提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肯定,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永耀,岑偉培,詹傳偉.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臨床效果[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9(05):696-697.
[2] 武瓊,李明,張士忠,張修寶.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腦外傷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22):83.
[3] 秦潤富,羅衛雄.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2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