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嘉懿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混合式課程作為主要表現形式備受矚目。民辦高校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金課”能夠作為其“變軌超車”的關鍵路徑,因而本文在分析了民辦高校混合式課程的實施現狀之后,提出了質量提升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2018 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函〔2018〕8號),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2018年12月,吳巖司長在報告中指出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的“金課”是民辦高校“變軌超車”的關鍵一招。然而,在當前的民辦高校混合式課程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線上資源不夠完善,視頻錄制較為粗糙,線上與線下表面結合、實質分離、交互缺失、系統性欠佳,課程考核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等問題,導致學生對于課程滿意度偏低,未達到“金課”建設“兩性一度”的標準,不能滿足民辦高校對于學生進行人才培養的高實踐能力等目標,民辦高校的混合式教學課程還需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建設,變“水課”為“金課”。因而,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如何提高混合式課程的質量是值得期待的。
二、民辦高校混合式課程的實施現狀
(一)視“金課”為“金師”
課堂教學由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二者互相配合,相輔相成。“金課”的打造必須要對學生有更深度的了解,必須要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度。而通過目前對民辦高校混合式課程的調查,大多數還都停留在如何講清楚課程內容上,很多“金師”自己錄制好了整個課程的視頻,設計好了配套習題后掛在網站上,就視為建課完畢。在線課程建設工作淪為了視頻錄制工作。對于課程上線后的追蹤評價,關注度不夠。
(二)課程完成率不足
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課堂即便在教師加強考勤的管理措施下,到課率逐年降低,且趨勢明顯。混合式課程由于更難以監控,課程完成率不足的問題更加顯著。民辦高校由于生源原因,學生理解力、自控力,以及對于知識的渴望度都不足,因而更加難以保障其課前課后有效的進行課程的學習。
(三)教學團隊缺乏配合
根據調查,大多數民辦高校的混合式課程的教學團隊內部成員之間互動較少,只是互相分配了一下錄課及相關章節工作任務,各自完成自己部分內容,彼此之間缺乏交流,甚至導致課程整體不成體系,學生對知識掌握前后混亂等問題出現。
(四)教學內容未有效調整
混合式課程由于其傳輸途徑,學習場所與傳統教學有著較大差異,因而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該有針對性的調整變化。否則,只是簡單地把課堂從教室搬到了網絡,換湯不換藥,對于學生仍然毫無吸引力。同時,由于網絡誘惑更多,極容易使學生的興趣分散,導致課程不能有效推進,甚至影響到課程的完成率。
(五)課程開設過于隨意
部分民辦高校的混合式課程開設主要是依據于申報教師的資質,而沒有更多的從專業需求的角度去考慮。導致學校花費大量資金建設的混合式課程對于專業的重要度較弱,而真正有建設需求的專業核心課程卻并未建課。
三、提升民辦高校混合式課程質量的策略研究
(一)教學觀念改變,提升對“金課”的理解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課程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金課是具備兩性一度的高質量課程,即需同時具備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而這些特性全部都是針對于學生,針對于充分的學情分析而提出的。
“金課”的打造必須以”學”為主,充分利用混合式課程的線上資源優勢,發布課前學習任務,包括微課慕課視頻、相關知識背景資料、課前在線測試等,讓學生展開課前自主學習。根據學生在線測試結果反饋情況調整教學設計,開展符合學生學習難度、興趣點的課堂學習。
課堂教學教師由傳授者變成策劃者,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有自主人格的主動探究知識的人。混合式課程建設的重點絕不是錄課,而是如何利用所錄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能夠更好地開展以學為主的課堂互動。
(二)調整教學內容,適應線上學習模式
混合式課程能夠做到課堂的有效延展,課程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上的知識講授,更要將課程內容延展為課前、課中、課后的一整個系統。學生在課前通過自學,學習知識,課上通過翻轉討論等環節,內化知識,課后通過完成作業,鞏固提升知識。因而,混合式課程的設置與傳統課堂應有本質的區別,絕不僅僅是授課地點的變化。課程要有效開展必須對課程內容設置進行重新的調整,合理分配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內容及任務;合理整合線上、線下資源。
線上資源應充分利用碎片化特點,進行碎片化教育。每個線上視頻不可過長,控制在8-15分鐘,內容由于是學生自學,不可過難,以基礎知識的掌握為主,以提升學生的興趣為主,可充分利用時事熱點、娛樂焦點等內容來作為相關資料;可選擇通過發布課前任務,讓學生來自主剪輯視頻、尋找特點來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三)增強團隊合作,系統化課程體系
目前民辦高校混合式課程建設大都能依托于團隊而展開,對于團隊成員也有表面上的分工,更多的停留在錄制課程任務的分配上,但對于課程應如何開展,考核方式應如何設置等內容缺乏討論,甚至有些團隊成員很少碰頭,基本沒有針對于課程的討論,對于團隊的利用性欠佳,那么團隊合作無從談及,團隊的意義也變得微乎其微。
團隊負責人在建立團隊時,就應該明確每位成員具體應承擔的責任,按照混合式課程的需要從不同層面來進行成員的選擇,包括課程錄制,課程后期制作,教學實施過程的探討等等。成員之間定期進行課程交流,討論學生學習情況,互相評價承擔部分教學效果等,綜合每位成員之力來優化課程。
(四)優化追蹤管理,提高課程完成率
目前民辦高校大多數混合式課程的焦點都在如何申請,如何錄制上,而在后期的運行上關注過少,而課程的實際運行其實才是真正應關注的重點,對學生切實起到幫助作用。
混合式課程如若需要真正發揮出作用,除了任課老師之外,應采取設置助教、及時評價學生、建立企業互動平臺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及時進行了解,并快速基于反饋,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精挑建課課程,打造專業核心“金課”
專業核心課程對于學生日后的工作生活影響是最大的,因而對于專業核心課程非常有必要進行“深挖精做”。專業負責人應根據學科體系特點找出專業應建設的金課,集專業之力來進行核心“金課”的打造。同時,課程開設應注意課程之間的相關性、系統性,才能保證學生知識掌握的連貫性。盡量減少因人建課的情況。
(六)構建混合式“金課”質量評價體系
為了優化混合式課程的質量,構建混合式課程的質量評價體系勢在必行。根據上文的分析,在整個指標體系設置的整個過程中,應時刻對接“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高階性、創新性、挑戰性)。評價指標由課程設計、課程上線、課程運行三個一級指標構成,課程設計的二級指標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資源、配套習題、視頻制作;課程上線的二級指標為:教學策略、師生互動、學習活動、學習支持;課程運行的二級指標為:開放性、效果性、影響力。(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基金項目:
1.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金課”建設背景下民辦高校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研究,XGH19053。
2.西安翻譯學院2019年在線課程建設項目:勞動關系與勞動法,M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