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有祖先崇拜的傳統,祖墳祭拜是表達對祖先情感的主要方式。但因法律對祖墳用地無界定、祖墳用地權屬不明晰且殯葬市場不健全,以致農村地區祖墳糾紛頻發。以宗族為紐帶的農村的祖墳糾紛波及范圍較廣、涉及人數眾多,未妥善處理常引發聚眾械斗等嚴重群體性事件。本文從歷史傳統和祖墳糾紛的原因出發,提出解決農村祖墳糾紛的方案,以促進鄉村振興的法治治理。
關鍵詞 祖墳糾紛 傳統文化 祖墳后人 土地承包經營人
作者簡介:劉瀟,廣州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191
電影《馬背上的法庭》中老馮法官扎根我國云南邊遠村落判案,一村民因鄰居的豬拱了村民的罐罐山(祖宗骨灰壇),幾名村民將豬抬到法庭,要求還他公道。原告訴求是要鄰居賠償一頭豬和做一場法事。青年書記員以封建迷信不管轄而駁回訴訟請求。訴諸無門,原被告糾結各自宗族勢力要械斗。顯然,農村的問題錯綜復雜,夾雜宗教信仰、人情世故和傳統習俗,不能僅僅用法律解決。現代法治是建立在市民社會基礎之上,與鄉村社會格格不入。現代司法與原始傳統的沖突顯然會在我國鄉村振興中出現,必須妥善處理,推進鄉村法治。
“生養死葬”“入土為安”在民間尤其是農村地區廣為流傳,祖墳承載了對先人的美好情感和宗族延續的載體,農村地區歷來重視喪葬,全國各地有不同習俗。喪葬禮俗是各民族與地區的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綜合反映,落葉歸根和死者為大的傳統。農村土葬盛行,殯葬習俗是重要的傳統禮儀。如果未維護好祖墳,會被人瞧不起。民間俗語道:“殺父仇,奪妻恨,仇恨大不過挖祖墳。”不僅祖墳實體不可侵犯,甚至在言語上也不被允許。祖墳代表了整個宗族的顏面,對祖先的侮辱就等同于對整個宗族所有人的侮辱,往往會導致矛盾升級、沖突加劇。
從歷史發展來看,無論我國遠古時期對鬼神的圖騰崇拜到孔子的遠小人敬鬼神,再到死者墳墓前“禁步”,還是古羅馬建城之前在城墻地基拋灑祖先骨灰,這是人類對祖先的崇敬。現代依舊很多人相信:水有源人有宗,成龍成蟲看墳塋。祖墳施恩后代,祖墳的風水與子孫后代的官財福壽相關。祖墳不僅承載著祖先的尊嚴,還有生者的利益。而現代社會對祖墳的尊重,并非維護封建迷信,而是對死者尊重和生者正當精神權利的維護。而現實中,多地頻發祖墳械斗、平墳運動、老人集體自殺等墳地糾紛矛盾,嚴重阻礙了鄉村發展。
首先,祖墳糾紛頻發的原因是祖墳用地的土地權屬不明晰,導致祖墳后人與現有土地經營人之間的矛盾,因歷史原因兩者往往非同一主體時,易有矛盾。建國之前在土地私有下的祖墳用地附屬于私有土地,法律規定祖墳用地糾紛是特別糾紛。建國初期,土地改革時祖墳用地不分配,依靠宗族之間的默契,相安無事。1963年的山水田地“四固定運動”將祖墳用地收歸集體,導致土地使用權人和土地上祖墳的后人錯位,接著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使墳地歸屬更加復雜。
我國現行法律無墳地歸屬的規定。祖墳用地占用空間、限制土地價值,非祖墳的后人并無義務照看他人祖墳。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憲法》《物權法》等法律保護,而祖墳后人只享有基于傳統習俗、習慣產生的權利,并不受法律嚴格保護。顯然,處于弱勢地位的祖墳后人難以通過法律途徑應對土地經營權人的侵害,而土地行政部門也于法無據,難以定分止爭,因此雙方往往自力救濟,矛盾激化。從具體法律條文來看,現有法律難以保護祖墳后人權利。祖墳后人雖可根據《民法總則》第8條和第10條規定,處理墳地糾紛依據順位是法律、習慣和公序良俗。但是祖墳用地承包經營人依照《物權法》第125條抗辯,經營人有為效益依法經營的自由,直接適用法律而無法適用習慣和公序良俗。即使把祖墳視作不動產,以《物權法》第36、37條要求破壞祖墳的經營權人修理、恢復原狀,也存在舉證難困境。《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法律優先適用于習慣,換而言之即法律優先保護土地經營人的權利,祖墳后人處于法律劣勢。而對祖墳后人權利保護乃必要,因此需要立法保護祖墳后人的正當權利。
其次,祖墳糾紛頻發的原因是祖墳后人和當地政府的矛盾。一方面,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少,耕地日益減少嚴重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政府是社會活動的管理者,應嚴守十八億耕地紅線,保障民生。而現存的祖墳在耕地中影響了土地的經濟效益,不利于耕地的保護。政府要求遷墳,祖墳后人多不愿意。而農村地區信風水,會依據一定的風水布局建新祖墳,會占用新的耕地或者林草地等,去世的人也會占用耕地,形成舊的墳不走,新的墳不斷來,不斷擠占耕地,政府在無奈之下采取一定的措施。
另一方面,中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城市不斷向周邊擴張,政府會征收農民土地,再高額轉讓給房地開發企業,土地出讓即“賣地”是許多地方政府打造政績、提高財政收入的主要方式。在征收過程中,政府態度強硬、作風野蠻,祖墳后人不應許,政府強制拆除、遷移祖墳,甚至部分地區出現政府與百姓對峙的僵局。且地方政府為落實中央的新殯葬管理政策,急于就成,采取極端措施,在部分地區的地方規章中授權民政部門強制平墳,導致墳地矛盾激化。
最后,是我國殯葬行業屬于藍海,市場潛力大,缺乏相應的殯葬服務體系。往往各地各家自辦殯葬,缺乏專業服務人才,沒有完善的殯葬服務市場,政府沒有以殯葬服務正確引導,各地殯葬形式隨意,農村尤為突出。
檢索“祖墳”相關的案例眾多,涉及民事、行政、刑事各方面。雖近年祖墳糾紛訴諸法院數量增多,但在鄉土中國中,還有多年未決且無法訴訟的墳地糾紛。往往這些糾紛涉及人數多、波及范圍廣,這是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絆腳石之一。解決農村祖墳糾紛,應該重視農村祖墳糾紛,堅持走鄉村法治治理道路,具體方案如下:
第一,立法保障祖墳后人的權利,且界定權利邊界。需要對祖墳后人對祖墳精神性需求加以承認,可將部分學者倡導的祭奠權立法確認。而且對于祖墳用地應該采取嚴格保護,不得毀損他人祖墳,土地經營權人未經祖墳后人同意不得開發。在對祖墳用地中,祖墳后人的權利有所限制,相關的祭祀活動不得損害承包經營人的經濟效益。如果祖墳用地過多,應該按照公平原則對經營權人以經濟補償。這需要經營權人和祖墳后人之間的協商,友好處理,避免轉化為矛盾。劃定祖墳用地和經營用地的界限,土地經營權人不得肆意損壞祖墳,對祖墳后人進行正當的祭祀活動具有容忍的義務,并提供必要的便利,如允許通過土地、在墳地懸掛相應的祭祀用品等。不得大肆踐踏、侵占土地經營權人土地,損害地上的青苗、設施等,應合理使用土地,不得濫用權力。對土地經營權人的土地效益產生影響的,祖墳后人應該予以補償或賠償。
第二,祖墳糾紛主要依靠當地人民政府解決,暢通多種糾紛解決通道。借鑒“楓橋經驗”,矛盾不激化,矛盾不上交。祖墳糾紛根本上還是土地糾紛,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全國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當地人民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門解決土地糾紛更為合適,一是土地管理是其法定職責,二是人民政府對本地區的情況能夠綜合把握,資源眾多,能更好的解決糾紛。因此,可在祖墳糾紛的民事侵權訴訟中,把尋求當地政府的救濟作為訴訟前置條件,地區政府要及時解決墳地糾紛。涉及政府與祖墳后人之間的矛盾糾紛,政府要以身作則、積極面對、及時回應、積極配合。
第三,保護耕地,嚴守十八億耕地紅線制度。在沒有火葬普遍化的農村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對于新建墳墓要嚴格把關。不允許在耕地之上建墳塋,禁止死人向活人爭地。當地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門要深入基層督查,及時勸阻,有效制止不當行為。對大肆翻修陵墓的行為,予以警告,違章建筑應該采取相應強制措施。中央制定細則統一全國殯葬占地面積等標準,嚴格執行。
第四,推行農村公墓,改變村民理念。在特定地區,根據土地效益和風水布局,選取一定的范圍的地段,所有村民都土葬在特定區域。在農村地區宣傳尸體火化、文明殯葬,可對放棄土葬而主動火化的村民家屬給予一定的精神嘉獎和經濟獎勵。改革不宜大刀闊斧、強制執行,宜有計劃地逐步實現農村殯葬改革。
第五,完善殯葬服務體系,健全殯葬服務市場,國家建立基本殯葬公共服務制度。提供遺體接運、火化、骨灰存放、生態安葬等基本殯葬服務,完善殯葬市場,大力扶持培育殯葬服務人才。逐步實現殯葬政府監管,市場化的運作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彩萍.清末墳譜初探[J].民俗研究,2007(4).
[2]河南周口平墳陷入尷尬 ?官員建議暫保留三代祖墳[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410/c70731-21086570.html.
[3]王利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詳解[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4]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劉云生,盧桂.祭祀權:法權認知與制度再造[J].求是學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