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蘊含著豐富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應該肯定,學術界對《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文本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在一些核心問題上仍眾說紛紜。本文擬就近40年來學術界對其研究狀況、研究觀點、研究不足做系統梳理,以期對進一步深化研究《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鄧小平 研究綜述
作者簡介:黃曉娟,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33
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研究在國內學術界的興起,鄧小平理論文本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理論文本之一,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以下簡稱《改革》)作為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成熟的標志,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回顧其研究歷程、梳理研究現狀、總結研究反思,對進一步深化《改革》研究十分必要。
文本研究在國外已經有相對成熟的研究體系,而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研究起步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1999年南京大學張一兵教授在《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一書中提到了“回到馬克思”的口號,此后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在我國學術界越來越得到重視。“回到馬克思”“重讀馬克思”“走進馬克思”等等提法接踵而來。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研究的狀況、方法及其未來發展的研究著作也在紛紛響應出爐,并在理論界掀起了一股重讀馬克思主義文本的潮流。北京大學魯克儉教授曾提到:“進入新千年之后,馬克思文本研究一直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熱點話題,也是與國際學界接軌較充分的研究領域”。 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研究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如何繼續深化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方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另外,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研究雖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對于鄧小平理論文本的研究尚且處于初始階段,未來仍需多更的專家學者加入此隊伍,深入挖掘鄧小平理論文本精髓,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研究。
作為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成熟的標志,深入挖掘《改革》文本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文本研究的內在要求。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簡稱“8·18講話”。第一次對我國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論述,成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1987年7月1日中央決定重新發表《改革》這篇講話。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鄧小平同志一九八〇年八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所做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導性文件。” 《改革》是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成熟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經典文獻。國內對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進行了諸多的論述,取得豐碩成果。而《改革》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卻缺乏比較充分的研究,大多數文章主要是論述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從文本角度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綜上研究背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研究已成為學術界研究關注的重點領域,尤其是要加強對鄧小平理論文本的研究。作為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成熟標志的文本,近40年來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對《改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某些問題和研究上尚且存在不足和有待商榷。因此,梳理研究成果,反思研究現狀,充分借鑒不同學者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在“中國知網”“萬方”“讀秀”“超星”等數據庫中,輸入篇名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進行檢索,共有110篇,其中有一篇碩士學位論文;輸入主題詞“8· 18講話”,共有13篇;輸入主題詞“八一八講話”,共有2篇。本文根據已獲得125篇期刊論文,對其進行歸納分析發現,大部分的專家學者主要是圍繞著《改革》的發表背景、歷史地位、內容及意義展開論述。主要的觀點如下:
(一)《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發表背景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學術界對其發表背景有幾點代表性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鄧小平的講話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全國性的撥亂反正已經結束,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啟動,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極權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時顯現。” 另一種觀點認為,《改革》是在深刻分析“文化大革命”發生的政治制度原因,黨中心任務轉變的客觀現實需要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需要下發表的。 可見,學術界關于《改革》的發表背景有著較為一致的看法,一方面是從“文革”結束后的國家基本態勢分析,同時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出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從我國原有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出發,闡明《改革》的發表背景。
(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歷史地位
關于《改革》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的歷史地位,學術界有著普遍一致的看法。幾乎在所有的期刊論文中,對于《改革》的歷史地位都是必提的內容。有學者認為,它是開啟和指導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的重大發展,堪稱一步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文獻。 也有學者指出,《改革》是我國新時期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 《光明日報》發表社論《指導政治體制改革的有力思想武器》,認為“這篇講話提出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實質上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和要求,提出了一些重要制度改革的設想和實施步驟,是指導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可見,關于《改革》的歷史地位在理論界幾乎沒有存在爭議,《改革》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學術界共同持有的觀點。
(三)《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內容
鄧小平《改革》的主要內容分為五部分,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不同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改革》內容作了較為系統的分析,主要從民主、制度化、官僚主義、肅清封建思想殘余和整體性等五個角度對其加以分析,主要的觀點如下:
第一,從民主角度分析。此觀點認為《改革》的重點在于處理好民主與各方面的關系,發展真正的社會主義民主。方立,程錫藩認為《改革》中提到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實質上是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要處理好“高度類型”的民主和社會主義高度民主的關系。 包心鑒認為推進制度化的民主,以政治民主化為價值取向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關鍵在于消除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重點處理好民主與集中的關系、民主與效率的關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肅清封建主義殘余的關系。
第二,從制度化角度分析。此觀點主要是從制度化角度分析《改革》的內容,認為制度化建設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金光遠對《改革》中的制度化內容作了一個邏輯梳理和分析,從總結歷史經驗和加強黨的領導方面闡述了制度建設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加強和完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具體步驟。 張慶福、王德祥對于《改革》中的在各項改革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健全各項制度的原因做出了兩點解釋,認為制度是組織經過特定的組織程序制定的,是反映了社會主義時期歷史發展的客觀需要。
第三,從官僚主義角度分析。此觀點主要是從官僚主義角度解讀《改革》的內容,認為我國原有政治體制的弊端之一是官僚主義,這既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難點。佴懷青、龔廷泰將《改革》中涉及到的官僚主義作風問題進行了歸納分類,以此視角來分析“官僚主義”產生的原因以及消解的主要途徑。 高宏鼎、王毓對于官僚主義的解決辦法提出了五點措施,認為必須批判和肅清封建主義殘余、改革和完善各項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群眾的監督、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
第四,從肅清封建主義思想角度分析。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封建主義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阻力之一,對其表現形式和解決措施進行相應的分析。胡隆輝對《改革》中的封建主義思想進行了歸納分析,分析《改革》講話中列舉的封建主義殘余表現、剖析封建主義殘余存在的原因、分析封建主義殘余的危害、提出了肅清封建主義殘余的方法論原則。 朱瑞基對封建主義思想殘余表現的特點進行了歸納,主要的特點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殘余形態的封建主義;二是封建階級的腐朽思想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相結合;三是封建主義通過某些具體制度和某些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表現出來。 韓亞光從個人與體制兩個方面分析封建專制主義殘余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生活的影響。
第五,從整體性角度分析。此觀點主要是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全面分析《改革》。俞可平認為“在凝聚了鄧小平政治改革主要思想的《改革》一文中,他系統地列舉了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終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等政治上的弊端,并且分析了產生這些政治弊端的歷史和現實。” 史忠良從宏觀上把握《改革》這篇講話,認為“該篇講話對于加深理解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性,改革的目標、內容和要求,增強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具有重要意義,并對其進行了分析。” 張榮臣認為,“在講話中鄧小平總結了國內外社會主義國家黨和政權建設的歷史經驗,分析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存在的種種弊端及其產生的原因,指出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路徑,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基本思想。”
除此之外,從整體性角度研究《改革》的還有兩部專著:其一是董新民等著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宏偉綱領——學習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8年版),本書從改革角度較為系統地分析了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目標、方向、范圍、措施等方面,分析了《改革》所涉及的五部分內容, 這一專著凝聚了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鄧小平1986年以后所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內容視為是對《改革》這篇講話的補充和完善。其二是劉河人,孫連成主編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構想 學習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光明日報社出版社1988年版),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觀點分析鄧小平《改革》所設計的基本框架即建立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以及改善黨的領導體制。 這一專著對《改革》做了較為宏觀的分析,豐富了《改革》的研究成果。總的來說,學術界對于《改革》的內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改革》內容的五部分之間缺少邏輯分析,表現在對《改革》文本的結構、特點、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性等方面研究不足。
(四)《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意義
《改革》蘊含的內容豐富,學術界除了研究《改革》的背景、地位、內容之外,《改革》的意義也是其研究關注的重點內容。有學者從政治文化角度闡述《改革》意義,認為“該講話蘊涵了法理型政治文化、效能型政治文化、專業型政治文化和服務型政治文化等豐富的現代政治文化內涵和理念,對我國構建現代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也有學者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分析《改革》意義,認為蘊含著關于國家治理問題的根本立場、基本觀點和科學方法,是開啟和指導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綱領性文獻。 還有學者從全面從嚴治黨角度分析《改革》意義,認為該篇講話“對于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實現從嚴治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可見,《改革》的意義是一個具有時代價值的重要命題,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劃分的標準。歸納起來主要是學者們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將《改革》內容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有針對性地論述《改革》的時代意義。
近40年來,學術界對于《改革》的發表背景、歷史地位、內容以及意義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對內容的多維度解讀,這為研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這些研究成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理論升華、專著類研究不多以及缺乏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今后研究《改革》應該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挖掘《改革》文本思想,重視其在政治思想領域的研究
在研究《改革》內容方面,學界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進行闡述,一是從民主、法治、制度化、官僚主義、肅清封建主義殘余思想等微觀角度解讀《改革》內容;二是從宏觀上解讀《改革》所包含的五部分內容。總的來說,對《改革》研究主要是從政治學視角進行理論本體的靜態研究。但是對于《改革》所蘊含的黨建思想、法治思想、行政管理思想、治國理政思想等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做理論升華,對于《改革》文本精神的實質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為此,學界應該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改革》文本思想的研究,使《改革》文本的研究不僅僅局限在政治領域,更應當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思想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除此之外,應當加強《改革》文本與同一時期的鄧小平不同文本之間的對比研究;《改革》文本與不同時期的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論述的比較研究,深入探討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的形成軌跡,從鄧小平思想變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進一步深化《改革》研究。
(二)全面系統分析《改革》文本,增強專著類理論研究
研究《改革》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期刊論文上,有深度且較為系統論述《改革》的著作只有兩部(前文已述及)。這兩部著作雖是對《改革》的內容做了比較全面的論述,但仍有不足之處:一是沒有對《改革》的理論基礎做全面的分析;二是沒有對《改革》重新發表原因做具體分析;三是沒有對比《改革》前后發表內容的不同以及增刪歷史原因分析;四是沒有涉及到《改革》這篇綱領性文件在黨內和社會中的學習和傳播狀況等內容。《改革》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厘清其創作、發表、傳播的歷史進程,總結探討它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影響、局限性和時代意義,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理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目前對《改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探討的理論研究著作寥寥無幾,這與《改革》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意義和重要歷史地位是不相稱的。因此,應當增加著作類文章對《改革》的全面深化探討研究,充分展現其應有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
(三)拓寬《改革》研究路徑,嘗試引入新的研究方法
學術界對于《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表的歷史背景、內容、歷史地位和意義。但是在研究方法上較為單一,多從政治學單一角度分析,很少運用文本學、傳播學、語言學等學科研究方法。為了更全面地解讀《改革》,可以嘗試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例如,文本分析法。從文本學角度考察《改革》文本的創制、形成、版本變化、文本結構、特點、語言風格、話語分析、傳播狀況等方面,既可從不同角度豐富《改革》研究成果,又可從分析《改革》文本的個案過程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借鑒。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使用歷史分析法。歷史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分析方法的絕對首要要求。” 《改革》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革》的研究離不開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梳理和歷史考察,通過將《改革》置身于不同的歷史階段,對其理論和實踐形態作系統的、科學的、歷史的整體分析、深入研究,為當下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提供歷史借鑒和現實參照。
注釋:
魯克儉.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價值和意義[N].光明日報,2014-03-19.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
徐民華,陶衛平,布成良.科學社會主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陳麗菁.對推進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思考——重讀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濟寧學院學報,2013(1).
王力.開啟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偉大文獻——紀念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發表30周年[J].政治學研究,2010(4).
俞良早.鄧小平理論與當前的政治體制改革——《重讀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2).
指導政治體制改革的有力思想武器[N].光明日報,1987-07-01.
方立,程錫藩.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南——學習《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社會主義研究,1987(5).
包心鑒.民主化的制度與制度的民主化改革——紀念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發表30周年[J].江漢論壇,2010(5).
金光遠.試論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闡述的制度建設的思想[J].浙江師大學報,1997(4).
張慶福,王德祥.關鍵是要健全各項制度——學習《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的體會[J].法學研究,1983(6).
佴懷青,龔廷泰.消除官僚主義與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江蘇社會科學,2000(6).
高宏鼎,王毓.論國家領導制度改革與克服官僚主義[J].四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4).
胡隆輝.鄧小平關于肅清封建主義殘余的思想——學習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學習論壇,2009(12).
朱瑞基.關于肅清封建主義殘余的幾個問題——學習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1).
韓亞光.肅清封建專制主義殘余與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紀念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發表25周年[J].新視野,2005(4).
俞可平.略論鄧小平與中國政治的進步[J].鄧小平研究,2015(1).
史忠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學習鄧小平同志《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江西社會科學,1987(5).
張榮臣.再讀《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2(9).
董新民.政治體制改革的宏偉綱領 學習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8.
劉河人,孫連成.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構想 學習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盧吉如.從政治文化角度探析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0(2).
郭強.《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J].理論與改革,2014(5).
王貴秀.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紀念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發表20周年[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0(9).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