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鑫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部門新課改政策的不斷深化,對于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也應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創新和實踐,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創新性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了主導者、探索者和創造者,教師不限制學生的思考自由,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數學知識的奧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此,本文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為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和研究,以期幫助廣大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創新
1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師方面
1.1.1 課堂氛圍枯燥無聊
課堂的教學模式單一乏味,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就沒有了相對高漲的熱情,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缺少互動,學生會對課堂產生懈怠情緒,對邏輯思維縝密的數學題也失去了解題興趣。當學生感到課堂氛圍枯燥無聊時,教師的教學將會成為一種對學生沒有效果的教學活動,部分學生會出現開小差和不認真聽講的情況,導致了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1.1.2 傳統觀念限制學生創新發展
教師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指導,那么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會對學生創新起到阻礙的作用,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講解。甚至是將每一個單元所涉及到的數學問題,都為學生準備好了解題方法和教學答案,會猜測到學生所做出的答案,以及要提問的問題,這樣做確實是想到了多種可能,但是也將學生限制在了傳統的教學觀念中,無法發展自己的創新意識。
1.2 學生方面
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學生參加教學活動的意識不高,這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學生如果不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那么對于知識的接收也會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如果不被學生所接受,那么也是于事無補。
2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方法和途徑
第一,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對課堂模式進行創新和發展。可以通過查閱書籍或者網絡查找資料的方法,了解到時下新課改的最新要求和目標,按照最新要求和目標落實自身的教學計劃,保證教學進度的統一,做到教學模式的完善化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數學思維邏輯能力,更好的面對今后的各項發展和挑戰。
第二,教師要擁有新穎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學校可以為教師提供先進的多媒體技術設備,教師要做到熟悉掌握先進多媒體技術設備的方式和方法,利用制作先進精美的教學幻燈片向學生展示新課知識。
第三,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問答的環節提高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情景回答的過程當中,實現對知識的運用性,教師可以增加師生互動的環節,改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教師的教學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
第四,教師可以相對的減少課后作業的數量,教師可以不用為學生布置多而繁雜的數學作業,可以只甄選出最有意義的數學題,作為學生的課后思考題,保證學生對課后作業的完成沒有相對的壓力,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思考。
第五,教師可以安排切實可行的教學任務,計劃教師可以設定周期或者學期性質的教學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和思索。通過查閱書籍和網絡查詢資料的方式,對自己所要了解的數學課題進行研究。階段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小組進行評比和測評,讓學生對自己的教學成果進行展示。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發展和創新學習方式。
第六,教師可以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機制,鼓勵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參與,在參與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作為指導教師帶領一隊學生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讓學生了解教學活動的主題。讓學生明白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道理,在比賽結束后引導學生。對此次參賽的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更主要的是要熟悉掌握到本次比賽的教學課題,對于自己有所疏漏的教學知識環節要進行反復的思考,要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行及時的改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途徑有很多。對于現如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現狀,主要呈現出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觀念限制住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自由發展的空間,教師要了解創新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發展的積極意義,了解到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會使教學的目標更加具體和完善,從學校的角度要積極的制定教學制度,保證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正確的,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實際經驗,從教師的角度更為重要,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以新穎的教學觀念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找尋到正確的方法,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發展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學校組織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當中注重理論知識的運用要做到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的結合。
參考文獻
[1]劉健,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創新教學模式實踐研究[C].,《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十一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238-239.
[2]李存虎,初中數學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38): 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