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李曉慧



摘要: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評價體系尚不完善。一方面,部分研究人員套用研究型大學科研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還有部分學者沿用了高職院校科研服務地方能力的評價方法。這兩類評價方法都忽略了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一些本質特征,評價結果往往缺乏指導性。針對這一情況,文章抽取了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一些本質特征,用5個二級指標,19個三級指標,基于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應用型本科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的評價體系。以蘇北6個應用型本科高校為例,基于層次分析法測算2013~2017年6所應用型本科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水平,并進一步對結果進行評價。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層次分析法
當前,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進程中,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強調應用型特色,以應用型為發展方向,注重產學研的結合,注重新技術的轉移,注重應用技術開發。二是注重應用型學科專業建設。以應用性為學科成果為導向,加強學科建設,提升學科層次,注重培育服務地方產業需要的特色學科。三是以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己任,以服務區域的人才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為基本準則,主動開展應用性研究,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國內專家對高校服務地方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具有借鑒意義的成果。劉濤、段雪輝、王恒等提出高校應改革評價機制、提升科研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張維梅等、李茂、吳戰勇從高校與地方經濟的協同發展角度研究二者互動發展。馬莉等、王海蘭等則從高校科研角度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進行了研究。本文從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特點出發,采用層次分析法,基于多維視角從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角度出發詮釋和界定其內涵,重構評價體系。并以近5年蘇北6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為例,分析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
一、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評價指標的建立
(一)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涵義
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從高校自身特色出發,科學選擇發展方向,合理確定服務半徑,滿足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和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高校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科技創新產生于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更依附地方經濟而存在。因此,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緊密相連,必須保證兩兩關系協調發展。
(二)評價指標選取
本文基于科學性、合理性、系統性的原則,根據高等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的特點和過程,圍繞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這個一級指標,分解出5個二級指標和19個三級指標。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三)指標含義
1. 資源投入能力。資源投入能力體現的是高校在科技創新活動中能夠調動和利用資源的能力,高校每年的科研經費撥入總額是衡量高校科技創新資源投入的重要指標。
2. 人才團隊能力。在創新活動中的科技人員也是一個重要指標,它體現了高校為提升創新能力而投入的人力資本。科研人員在創新活動中則起到了主體性的作用,是整個創新運作的核心力量。
3. 科技產出能力。科技產出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成果輸出,本文基于科技產出的衡量標準,以及服務地方經濟的關聯性,選取代表性論文發表數、發明專利授權數以及國家三大獎的獲得數量等三級指標作為科技產出能力的衡量標準。
4. 成果轉化能力。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終端和目的,科技創新活動能不能為社會帶來價值,能不能為技術帶來突破,關鍵就在于科技成果的轉化。成果轉化能力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維度。
5. 地方融合能力。高校與地方融合是否密切,主要體現在高校學科專業覆蓋地方產業需求情況、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科技合作情況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情況,從而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引領,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實證研究
(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影響因子權重分析
前面論述的這些影響因素,對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都有重要的影響,但這些影響因素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確定這些因素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具體影響權重。
本文采取的是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權重。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由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是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決策方法,其主要步驟是通過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將指標多級化,構造出各級指標的判斷矩陣,確定權重之后,再進行一致性檢驗,最終進行層次總排序得出各指標權重值。
(二)建立判斷矩陣
每兩個因素的重要性關系由相關專家評價,得出C1、C2、C3、C4、C5之間的判斷矩陣表(如表2)。
經計算得出,特征向量W=[0.263,0.475,0.055,0.099,0.110]T。
(三)一致性檢驗
檢驗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Saaty引入了隨機一致性指標表,見表3。
顯然,當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時,CI=0。λmax越大,CI越大,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差。對于1階、2階判斷矩陣,RI只是形式上的,按照我們對判斷矩陣所下的定義,1階、2階判斷矩陣總是完全一致的。
CR<0.10,滿足一致性檢驗,表明兩兩判斷矩陣合理,可以選擇0.263,0.475,0.055,0.099,0.110作為C1、C2、C3、C4、C5二級指標的權重。
同理得出各三級指標的權重,各級指標權重如表4所示。
(四)數據分析
本文數據來自于江蘇省科技年鑒、各高校官網數據以及江蘇省教育廳統計年報,選取其中有關高等教育創新能力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指標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定量分析處理。
經整理得出蘇北6所應用型高校近五年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計算值。本文將這6所高校分別用代碼H1、H2、H3、H4、H5、H6表示,見表5。
三、結果分析
通過對蘇北6所應用型高校樣本數據的處理,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出表5所示統計結果。分析計算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蘇北6所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都在穩步提升,2017年各高校的服務地方經濟能力較之2013年提升了5%。6所高校科技服務與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結合日趨緊密,獲取地方企事業單位經費逐年提高,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契合度逐步增加。
各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有顯著差別。2013年6所高校的服務地方能力差值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7.8,2017年這一差值達13.7,五年累計均值相差10.64,表明各應用型高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速度有快有慢。不同的應用型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揚長避短,緊緊圍繞服務地方社會發展、促進地方產業優化這一辦學定位,努力形成地方應用型高校的辦學特色和比較優勢。
影響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的要素各異,不同的因子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的影響不同。H1高校自2015年以來科研經費包括企事業委托經費呈翻番式增長,服務地方研究機構從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服務地方能力大幅增長。H2高校十二五期間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一直位于蘇北地區前列,該校科研經費投入能力、發明專利發展能力、成果授獎數量均排蘇北6所應用型高校第一位,與企事業合作項目、委托經費到款額均名列前茅。H5高校雖然服務地方研究機構數量不多,但學校總體獲得財政支持經費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在蘇北應用型高校排名也位列前三。H3、H4、H6高校的服務地方能力各有短板,需要針對地方產業,進一步加強學校在短板上的發展。
四、結語
本文從 5個不同的維度對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進行評價,建立了包含19個三級指標的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評價體系。與主觀賦權法偏重于人為賦權不同,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對這些指標進行分析,旨在揭示促進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能力的影響因素,提升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愛萍.論應用型高校邊界設定及擴展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7).
[2]魯武霞.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困境與生態定位[J].大學教育科學,2017(03).
[3]湯潔.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7(04).
[4]劉君.“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06).
[5]郭康.應用技術大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探析——兼論地方高校轉型應用技術大學[J].高教探索,2016(06).
[6]劉濤,油永華.高校社會服務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應用研究——以山東省高校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6(17).
[7]段雪輝.地方高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路徑探析[J].教育探索,2015(09).
[8]王恒,韓葉盛.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13).
[9]張維梅,劉樹忠.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以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2).
[10]李茂.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關系研究——以燕山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7(Z1).
[11]吳戰勇.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協同機制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1).
[12]馬莉,俞世偉.高校科研創新驅動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6(06).
[13]王海蘭,李燕飛,梁燕,朱星諭.高校科研經費投入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產學研視角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04).
[14]徐元俊.協同創新:提高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能力[J].科學管理研究,2013(03).
[15]郭俊華,孫澤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