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雕塑通過藝術家運用各種對材料語言、構造語言、變化規律的基礎上來進行探索和創作。通過分散打亂和重新組合,在空間中對形體的主要部分精細刻畫或次要部分的虛實變換,雕塑在空間中的表現出特殊關系構成了進一步擴展了雕塑審美和功能性的應用。
關鍵詞:空間構成;雕塑語言;審美特征
雕塑,由于其獨特的視覺鑒賞功能帶來了某種審美體驗,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是由無數的立體三維空間中的形形色色的物體堆砌而成的。而雕塑就是通過藝術家運用各種對材料語言、構造語言、變化規律的基礎上來進行探索和創作。雕塑造型語言千變萬化。分散打亂、重新組合;材料特性給人的感知程度,內容的延續轉移。
一、空間構成因素與雕塑之間的關系
空間構成出現主要是在設計領域首先提出的,也是現代藝術變革中的種種視覺實驗的基礎之一,在當時的藝術家們不滿足于表現主義對客觀事物的臨摹和抄寫,轉而去追求線條、形體和色彩去表現物體內在的真實、情緒和情感。在體現在雕塑中的表現就是通過三維空間中的造型特性、造型情感性、造型元素性之間的空間構成規律的研究,探索在空間中的設計形態來最終用美的形式法則來體現。如果來理解雕塑在空間中的構成表現,首先可以把空間認識是一種環境,因為空間不是三維的實體,而是一種虛無的表現。在雕塑設計中,形體是于空間互相體現,通過雕塑形體的穿插、錯位、切割、分離、扭曲、重疊、延伸、調換等手法來表現在體積、視覺、形體對環境的體現。在這種思維模式中,首先是要思考形體分解的過程,是將復雜的元素表現分解到底還是還原為物體本身的造型元素。在雕塑中就體現為形態和體積的關系,如果把形體這一詞拆分來解讀,形指的就是三維空間中的點、線、面的集合,而體就是由物體內部元素組成,雕塑的本身的體積和容量就讓人有直觀的感受去了解。在如此元素的三維空間構成下就形成了一個整合過程。即依據一定的形式法則將造型元素整合為符合視覺傳達目的的形態[1]。
二、空間構成因素在西方雕塑的體現
空間構成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立體主義,立體主義的產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法國,描繪客觀世界,完全拋棄了對事物本體的視覺真實追求,轉而為通過視覺來對物體進行解析。在世界范圍中立體主義延伸出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藝術風格,同時期的畢加索和布朗庫西都是立體主義雕塑的代表人物。在對比布朗庫西的雕塑和立體派中畢加索的雕塑的時候,他們都植根于一種構圖中,這種構圖源自圖畫一邊地引申出的區域,每個區域賦予了特定的特征,這行特征包括平面、造像或錯覺縱深和投影;畫面的力量產自我們對矩形平面整體與體量和空間相沖突部分之間的張力的感知。布朗庫西在后期雕塑大量使用金屬,如《鳥》這個雕塑作品就能完美地體現出材料在空間中的運用和切合的方式。布朗庫西將傳統手工藝的質樸、理性應用與雕塑的傳統材料上、因此創造了一種物體的新規則。與此同時,畢加索在1912年到1915年的立體主義成品實踐中說明雕塑可以從日常物品中選取主體、結構和材料。畢加索使用木頭、紙板、繩子和其他材料制作雕塑的大膽行為,他的立體派雕塑被實際體量的前方平面所取代,盡管在整體方位上依舊具有圖畫性——前面朝向觀者,背面朝向墻——并且由深層體量、暗含透視以及塑造出的圓形表面所導致的錯覺依然存在,讓真正意義上的“做”雕塑成了一種可能[2]。
三、空間構成因素在中國雕塑地體現
在受到西方浪潮的影響,中國當代雕塑在空間構成中也有或多或少的表現形式。例如汪建偉的作品《贓物》他通過系列的古怪變形方式轉換成作品本體的表現形式及雕塑語言。他借助著作品本身的“觀念”來通過視覺的批評發起了一種思考,試圖通過建立思考來反映到現實中去,對形體的簡化,從物體的本身中抽象出物體之間的開放組關系。打破了雕塑自身的傳統語言,使得雕塑更有意義和情趣,并且在其不斷地對形體空間構成的可能的探索上加以揣摩,使得作品在形體空間的構成上更有所突破。在傅中望的作品《即物焊接A3號》也可以看出空間構成在雕塑中體現的作用,這個作品將許多本來毫無關系的各種物體焊接起來,最后形成了看似有很強聯系的整體,通過物體各個部分的流動形態來對比最后拼裝后形成的一個雕塑本體的堅硬固態。二者形成了材質和寓意的對比,也使雕塑本體在與材料和空間中模糊了邊界,使其成為在空間中流動。
綜上所述,雕塑在本體語言的基礎上探索不僅僅需要主觀能動性,更需要的是尋找與空間中的環境的變化。凸顯雕塑的應用價值、視覺價值和審美價值。當代雕塑都十分注重空間構成的影響以及雕塑本體語言的探究,這兩種關系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張海力,李鐵.立體構成[M].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
[2](美)威廉·塔克.雕塑的語言[M].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
社,2016.
作者簡介:岳航(1996.1-),男,漢族,籍貫黑龍江齊齊哈爾,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