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典詠流傳”作為我國一款將中國文化與音樂相結合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受到了眾多觀眾的追捧與好評,該節目包含的音樂形式多樣,融合了多種音樂形式與詩詞內容,這不僅對于我國的文化傳承起到了很好的載體作用,同時也為我國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與方向,可以將其形式與內容融入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對音樂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揚的雙重作用。本文就著重討論了“經典詠流傳”融入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效果,進而為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發展與進步提供新的方向。
關鍵詞:經典詠流傳;初中音樂;音樂課堂;教學分析
一、引言
經典詠流傳作為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宣傳古詩詞及我國經典文學、文化的同時也將更多的音樂表達形式與音樂知識展現給了觀眾,比如說節目中的《苔》一歌就是依照清代詩人袁枚的《苔》詩詞進行改編的,但是通過鄉村教師梁俊的演繹與編排,將這首詩以歌曲的形式傳出,廣受觀眾的喜歡,更好地實現了通過音樂的形式傳揚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將這個節目內容與形式融入初中音樂教學課堂中效果也非常好,可以增強教學效果,還可以為學生擴寬音樂學習的思路與古典文學的學習思路。
二、“經典詠流傳”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關系探究
“經典詠流傳”主要以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目的,但是在節目內容中包含了較多的音樂元素,這些音樂元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同時具有較強的創造性。將“經典詠流傳”與初中音樂教學相融合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同時,初中生正處于追星的年齡階段,在這個節目中包含了大量的明星藝人,這些人通過自己的音樂表達形式進行對中國傳統文學與文化進行傳頌,對于學生來說可以起到較大的吸引力。
三、“經典詠流傳”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的可行性
(一)古詩詞因素
在節目內容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古詩詞,而古詩詞作為我國經典文學作品中的重點,在本質上與音樂歌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歷史上,詩詞是可以在樂譜的襯托之下按照古韻唱出來的,只是由于時間久遠大部分曲調都失傳了。因此,通過經典詠流傳的形式將古詩詞重新唱出來,這也是對于經典文學作品的一種再生,這種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思想也是在當代培養青少年的一個重點思維方向。
(二)流行音樂、說唱音樂元素
流行音樂與說唱的形式在中學生中較為風靡,在初中這個年紀的學生對于流行音樂以及說唱音樂的形式更感興趣,而在經典詠流傳的節目內容中就有很多受到觀眾喜歡的說唱、流行元素的音樂,因此將這些內容融入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多樣化的演唱形式
在節目中包含的音樂形式多樣,多樣化的音樂形式可以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與對音樂的理解,同時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并不是只有音樂課本上的那簡單的幾種,還可以通過這么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使其更好的感受音樂的魅力。
(四)京劇、方言音樂元素
最后,對我國的傳統音樂、方言音樂、戲曲京劇形式的傳承與教學也是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內容,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方式枯燥,對于學生來說難以接受,因此一直教學效果不高,但是在經典詠流傳的內容中,京劇戲曲、方言歌曲形式等都讓人眼前一亮,讓學生們對于這些音樂形式有了新的理解,提高了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
四、“經典詠流傳”融入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分析
(一)拓展欣賞資源
通過經典詠流傳的融入,初中音樂課堂中的賞析課堂內容首先得到了發展,更多的音樂鑒賞資源可以被發掘,這對于初中音樂教師提供了更多新的元素與方式,以文化為載體,綜合性的開展教學,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與音樂素養的培養。
(二)介紹民族樂器
在節目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樂器的內容,這些民族樂器的應用也增長了學生對于多樣化樂器以及音樂的理解,比如說節目中的《別君嘆》就是改變自《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用到了古琴,可以實現對學生音樂知識的教學作用。
(三)注重文化底蘊
音樂鑒賞與音樂教學應當注重文化內容,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首先是注重對音樂的欣賞,其次是從樂理知識方面的欣賞,再次是從感情的欣賞,最后則是從文化角度入手進行欣賞,而“經典詠流傳”就很好地做好了這幾點,充分重視了文化底蘊。
五、結論
總而言之,將“經典詠流傳”融入初中音樂課堂中可以形成古詩詞與音樂相結合的作用,進而促進學生對詩詞之美的理解,幫助學生發現傳統文化中更深層的價值。教師在融合的過程中要始終注意對節目中多樣化的音樂形式的應用,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與教學思維,借助“經典詠流傳”的內容吸引學生對于傳統文化與音樂學習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與質量。
參考文獻:
[1]謝婷.千古詩韻長 經典詠流傳——古詩詞歌曲音樂教學的
實踐[J].名師在線,2019(26):19-20.
[2]陳忠華.經典詠流傳進入音樂課堂個人觀[J].北方音
樂,2019,39(02):148-149.
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經典詠流傳”在農村中學音樂教育中應用研究》(主持人:李智然,課題編號:201811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鄧博(1990-),中學二級教師,河北省大城縣旺村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