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胡佳奕 邱慧茹
摘 要:中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內容。但從國際文化傳播的現狀來看,中國文化“走出去”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平臺,只要中國文化能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揚長避短,改進傳播方式方法,中國文化就一定能夠在全球文化交流和互鑒中綻放光彩。本項目通過深刻剖析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出現的問題,旨在為高校培養復合型跨文化外語人才提供有益的思路和見解,最終推動中國文化的有效傳播。
關鍵詞:一帶一路;跨文化交際;外語人才培養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文化轉播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中國文化品牌不斷加大“走出去”的步伐,文化品牌價值也贏得國際上的廣泛贊譽,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此外,“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實踐,正是我國現階段進行文化傳播、彰顯文化感召力的有效載體,它不僅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還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在跨文化傳播戰略中的話語權和權威性。在新媒體傳播的大環境下,世界互聯網大會、博鰲論壇、孔子學院等傳播平臺的形成和系列文化品牌的塑造正在成為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國際話語權,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
黨的十七大首次鄭重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理念,十八大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建設文化強國”,隨著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十九大將“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新時期國家文化戰略的助推劑,充分顯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淀和強大的感召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無疑將文化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黨和國家對文化繁榮發展的高度重視。
眾所周知,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傳播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基于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文化本身的復雜性與人類認識文化不可避免的簡約性是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最難突破的制約。除了文化思想本身的差異外,傳播過程中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所表達的差異性文化內涵,也造成了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諸多困難。
一方面,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暴露出種種問題。總結起來,其一,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大多重形式,輕實質。具體表現為文化傳播內容僵化,大多涉及中國功夫、唐裝漢服等文化符號,沒有把文化符號背后的文化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其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重傳統,輕現代。相比之下,傳統與民俗文化占比過高,針對中國現代文化建設傳播較少。其三,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重同一,輕差異。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域差異顯著,民族多樣,文化多樣。而在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往往只選取京劇、功夫等常見文化形式,造成國外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簡化。
另一方面,文化的傳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跨文化傳播的意識與能力是外語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單一的英語知識已不能滿足文化傳播的需求。語言作為溝通與文化傳播的媒介必不可少,因此只有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跨文化溝通及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二、我國高校跨文化外語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只有軟實力和硬實力相互配合,互相作用才能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我國在世界環境中的國際競爭力。然而,人才培養作為我國軟實力與硬實力可持續提升的重要環節,對于中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較以往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通過對高校教師的訪談調查、分析,得出結論,高校外語人才培養過程中大多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高校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實踐機會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文化熏陶力度不夠,且教師自身受一定思維定勢影響,無法完整詮釋異國文化內涵。
在對十幾所高校在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數據表明,80.08%的學生表示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了解程度一般,僅有15.7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較強,仍有11.47%的學生對所學語言的掌握及運用程度較弱。由此可得出結論,一方面,多數學生仍未樹立作為文化傳播者的角色意識;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
三、對策措施
中國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脈”。作為一種“軟實力”, 文化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和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一帶一路”的目標是以中國為核心的全面全球化,在這個意義上,實現全球化的前提就是成功且行之有效地實現跨文化傳播。基于以上論述,提出以下對策措施:
(一)從學生角度
目前來說,高校學生仍存在對自我定位模糊的情況,這就要求學生需明確自身定位,以此為基礎不斷提升個人外語素養,在機會來臨時,善于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高校學生應當積極參加有利于培養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活動,將已有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不斷豐富自身文化內涵。
作為21世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青年,高校外語人才需承擔起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歷史重任,樹立作為中國文化傳播者的責任意識,努力搭建中外文化傳播的橋梁。
(二)從教師角度
首先,高校教師應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化教學技能及整體文化素質。不可否認的是,教師素質的確對學生有重要影響。作為教師應該更多為學生提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機會,提供地道的英文資料,讓學生切實感受異國文化。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文化創造力的合理挖掘,在傳播中西方文化的同時,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培養,善于引導學生運用立體的思維方式。
其次,高校教師要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到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充分利用原版影音資料和應用程序等,構建較為真實的交際語境,以改變信息獲取和交際的方式,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在提高教師的跨文化素質方面,教師應多去參加除教學培訓之外的跨文化能力培訓,并將跨文化交際的內容融入其自身的英語教學過程中。
(三)從高校角度
就多數高校現狀而言,雖然學校設有相關專業,但跨文化交際的學習只局限于對應專業學生的第一課堂,所以建議各高校積極開設有關方面的第二課堂。大多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確比較薄弱,經過相關知識學習的學生普遍對其有一定了解,但沒有接受過系統學習的學生卻知之甚少。因此,有關跨文化交際培養只靠第一課堂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第二課堂的補充。
同時,外籍教師在跨文化外語人才培養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外籍教師人員充足的情況下,高校學生可以更有效地接受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訓練,以此來作為理論知識的補充。除課堂外,高校還可設置豐富的“英語角”活動,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讓外教為學生介紹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只有增進與外國人的交流,學生才能切實感受他們的思維方式,自然就能從其言行中更深刻的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此外,高校應為學生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機會,如與國外高校對接,提供交換機會。在國外交換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用自己的言行改變外國友人對中華文化“重傳統,輕現代”的固有認知,豐富文化形式內容,更好地實現跨文化溝通以及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四)從國家角度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加強高校、企業、政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從而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在教育和人才方面的對話,積極將人才培養與“一帶一路”建設結合起來,共同培養復合型人才。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發展契機,借助國家相關政策,促進國家發展與教育進步互惠互利。
教育的發展還應當順應大勢,通過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對知識和文化的交流與理解,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增進各國學生的相互了解,樹立全球視野,激發創新意識,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曾婕,沈壯海,劉水靜.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及其實踐研究[J].江漢論壇,2016(02):5-14.
[2]付元元.“一帶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人才培養初探[J].理論觀察,2019(04):168-170.
[3]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