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波
摘 要:家庭環境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和學生人格與價值觀的形成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家長的綜合素養,見識水平等都會給學生的成長都來一定的影響。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接著重點提出了一些優化策略,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家庭環境;學生心理健康;解決對策
在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時候,也應該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當前愈加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學生心理問題的頻繁發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將家庭環境看做是主要的研究對象,從家庭結構、成員關系和物質條件三個方面出發,對學生心理情況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希望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一、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家庭結構對于學生的影響
家庭結構中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核心家庭、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在核心家庭中,獨身子女處于一個特殊的狀態下,大多享受到父母的溺愛,導致他們在性格中會帶有孤獨和怯弱的情緒。單親家庭會讓學生長時間處于一種低迷的狀態,尤其是在缺乏溝通的狀態下,會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二次傷害。重組家庭會讓學生被動去接受陌生人做自己的父母,這時候他們會壓抑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同別人溝通。
(二)家庭成員關系對于學生的影響
成員關系中包含了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一方面,父母關系不和諧,會導致學生變得異常的暴躁,沒有任何定性,嚴重時還會產生心理缺陷,對于未來的生活缺乏信任感。另一方面,親子關系中主要是教育、培養,不同時期的思想在交流、碰撞的時候,會產生諸多的不同點,當子女提出一些不同意見時,父母給予直接的批評和否定,會讓他們處于一個情緒緊張的氛圍中,進而出現一些焦慮和孤僻的情緒。
(三)家庭條件對于學生的影響
家庭條件中涵蓋了家庭的經濟水平和地位,地位高的家庭,學生往往會得到更多人的重視,然后形成一種優越感,有的學生會將其看做是一種炫耀的資本,最終走向歧途,而那些地位低的學生自信心比較弱,時間一長會產生一些自卑感。其次,經濟水平低的學生,父母會將重點放置在如何提升家庭的收入水平上,進而忽視掉了學生的身心成長。
二、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對策
(一)注重家庭問題,構建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一方面,更新教育觀念,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心理特征來確定教育的方式。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和看待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改正錯誤,認真幫助孩子去分析和認識問題。另一方面,創建一個良好的溝通機制,在父母和學生的溝通中,要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關懷,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具體實踐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說到做到。父母同學生溝通的時候,答應的事情要及時做到,避免學生產生背叛的情緒,減低對父母的信任感。第二,主動同孩子交流,家長要不斷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和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考慮到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要說出傷害他們的話語。
(二)健全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方式
創建安全的家庭環境,最為重要的是要處理成員之間的相處關系,父母要向子女傳遞一些正面的情緒,盡量向學生展示一個正能量的形象,減少夫妻沖突,平等的看待自己的孩子。同時,還可以制定相應的家庭規則,這樣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只有遵守規則的學生,才能增強他們的自律性。但是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家長也要秉承中“民主”、“平等”的原則,將學生的想法和意見考慮在內。按照學生的特點,采用一些恰當的激勵措施,滿足學生在心理上的需求,注意激勵制度的時效性和多樣性,在語言鼓勵以外,也可以采取一些物質、精神上的獎勵。
(三)合理化的分配家庭資源
家庭資源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人力和物資,前者是成員的時間、態度和能力等,而后者是成員的收入和家庭地位等。當社會在不斷發展的時候,每個家庭也要與時俱進,家長要提升自己、適應社會,構建一個學習型的家庭氛圍,這樣可以減少學生的焦慮心理。父母也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為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家長還應該創建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生活環境,成員之間相互溝通,這樣能夠加強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對于他們日后的人際交往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結束語
近幾年學生犯罪事件頻繁發生,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也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在過去過分注重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本文則是將重點放置在家庭教育中。在具體實行的時候,家長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和子女的溝通,注重培養他們的個人能力,減少學生心理上的壓力,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這樣才能保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秀芳.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教書育人,2018(4):36-36.
[2]許麗芬,張野,姜俐彤.論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5):43-46.
[3]金光霞.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5(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