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容

摘 要:如何將一節傳統課上好、上“活”,對于一個年輕教師來講是個考驗。教學改革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扮演的角色往往是編劇、導演、正確的化身、英明的先知,我們也可以適時地扮演一些另外的角色,譬如鼓動者、參謀、咨詢建議者、裁判、欣賞者、伙伴等。這是一堂偶然聽到的一節課,覺得這位老師在轉換教師的角色處理得非常好,把一堂傳統課變成學生的活動課,能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地學數學,感受頗深。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方法;課堂教學
一、情景描述
1、新課教學片斷
教師:今天我們來進行一個游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塊,數學一開始,不再是立即告訴學生今天的學習內容,而是從一個游戲引入,學生立即精神起來).游戲規則是:以小組為單位,我在黑板上出幾道題目,最快最準確完成所有題目的小組為勝。但要注意,必須保護全部隊員能準確完成所有題目。完成后的小組請舉手,我將到場檢查。(學生迅速地做好準備)
課堂氣氛迅速活躍起來,大部分同學都積極地參加,埋頭計算,然后小組討論。教師對先完成的小組進行檢查前要求該組總結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及注意事項。
(總結過程略)
教師:剛才一局是x小組勝,其他小組不要氣餒,還有機會,現在開始第二回合。
(把原來在黑板上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等號改為不等號)
這一次與上一次情況不太一樣,雖然大部分同學立即動手計算,但有一小部分同學并沒有動筆,似乎陷入沉思。一部分學生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找到答案,而另外的同學用的時間與上回合的一樣。先完成的小組上黑板完成題目,師生共同批改題目,宣布獲勝小組。
教師注意觀察,提問一位迅速正確完成該回合的同學。
教師:A同學,你的答案正確嗎?
A同學:正確。
教師:老師發現你是第一個把手舉起來的,你是怎么做到又快又準的,你能與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嗎?
A同學:好的,其實我只是把上回合的解答過程改了一下符號。
教師:只改了符號?同學們,你認為可以嗎?下面給兩分鐘的時間大家討論一下,看一看有何發現。
(學生開始積極地探索、討論)
學生:發現解一元一次方程與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驟是一樣的。
教師:完全一樣?
學生:不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用等號,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用不等號。
學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答案的不等號有些與題目一致,有些不一致。
學生:在最后一個步驟“系數化為1”中,當未知數的系數是負數時,最后答案不等號要改變方向;當未知數是正數時,不等號不變。
教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下面我們進行最后一個回合的比賽。
學生積極地進行計算、討論。要求前面兩回合較落后的小組上黑板完成,讓學生批改。在批改過程中再次強調要注意問題。
二、課后反思
本節課打破了過去傳統課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抄的一般模式。利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與探索者,讓學生在交流中學,在發現中學,在討論中學,在求異中學,讓一節傳統枯燥的課真正地“活”了,并且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