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烈
摘 要:在課程改革和創新性教學方式蓬勃發展的今天,以人的發展為主的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創新性教育的主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被廣大教師推廣和應用。本文結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要求,提出探究式教學的策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提供思路,組織活動;組建小組,合作探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探究式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信息知識需求。對此,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對課堂教學方法的嘗試。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法,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加強老師與學生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一)利用學生認知沖突。在信息時代的環境中,當前的高中學生們實際上已經接觸到了很多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問題,形成了軟件操作的基本方法與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利用學生與之前建立的認知結構相矛盾的問題,那么一定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激發起學生求知欲和探究需求。
比如:在高一第三章“信息加工與表達”的教學中,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首先教師通過PPT顯示方式,借助多媒體平臺展示給學生怎樣進行文字處理。在操作的同時,老師向學生發問:在文字處理軟件過程中,移動文本可以通過什么方式操作來完成?對于這一問題,一部分學生認為是復制和粘貼,而一些人認為是剪切和復制,答案各異。這時教師可以通過現場演示,通過剪切和粘貼的方式或者CTRL+X、CTRL+C或者選中文字塊后用鼠標移動,把對象從某個位置剪切過來,實現移動文本的操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創設情境方法,一方面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對某一現象進行思考,營造探究的氛圍;另一方面,通過PPT或其他渠道進行演示,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思維沖突,解決心中的疑問。
(二)通過學生真實體驗。在“獲取網絡信息的策略與技巧”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學案的要求完成四個操作,并填寫相關的結論。
操作1:我們會把自己喜愛并且經常瀏覽的網站地址存放在瀏覽器的哪個位置,你得到的結果是什么?
操作2:給你四個網址,比如www.jsjyt.edu.cn、 www.cctv.com、www.csdn.net以及www.google.com,通過電腦操作來判定哪個是搜索引擎網址?
操作3:要搜索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比如訪問Google搜索,鍵入哪個關鍵詞,搜索范圍更為有效?
操作4:使用全文搜索引擎(如Google)進行搜索時,關鍵詞“綜合性大學not上?!北硎镜囊馑际鞘裁??你會發現什么有趣的現象?
我會讓學生先完成操作1和操作2,由于平時上網時經常接觸,好些學生對答案很了解,都不屑于做這一類操作,直接在答案中填上了“收藏夾”和“www.google.com”。這個結論是學生頭腦中存在的由日常生活經驗產生的前概念,盡管答案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安排學生進行系列操作的目的是,讓學生暴露自己的操作和態度問題。對于不愿做這一類操作的學生,我會要求他們在很快的時間內(比如15秒)完成網址的收藏以及回答為什么其他3個網址不是搜索引擎網址,它們和谷歌的本質區別是什么?面對老師的要求,學生感到困惑,一是無法解釋后一問題,二是在現場通過電腦進行操作時,不少學生出現了理論意識正確與實際操作執行難相沖突的問題。通過這樣的體驗,發起了學生探究的內驅力,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主動放棄了盲目自大的學習態度,這為后續的探究提供了積極的保障。
而操作3和操作4,大多數學生主動去嘗試,了解其中的緣由。這是因為我們在平時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地提到了這些技巧,沒有深入地進行研究。而偏偏這些操作技巧又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東西。于是提出了這兩點操作就瞬間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主動的探究的欲望,都想弄清楚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的現象,怎樣操作才能節約時間,更為有效?
從創設的四個問題情境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二個問題情境直接簡單,由教師提出問題,直入主題,探究學生認知與實際操作的沖突,激發探究的欲望:第三和第四個問題情境通過發掘學生的內心興趣,讓學生自己真實體驗,由學生自主探究問題。通過激發興趣,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到的結果,比起傳統的由教師師單一的講搜索的技巧,這樣的方式更容易使學生掌握知識,還能讓學生進行自發的去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并掌握的新的知識與技能。
二、提供思路,組織活動
盡管探究式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探究知識來源,促進認知成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全靠自己摸索前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分配任務,不起任何引導作用。相反,探究式教學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而學生對教師的這些問題進行思考,通過網絡、查詢書籍搜索有用資料。
探究式教學模式中的“提供思路”行為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有益的資料、合理的方法或為學生開拓研究思路等。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除了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有目的的主題設計,提出問題,還需要分配一定的任務給學生,讓學生在規定的期限內對相關主題進行探究,以提高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困難,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實現對知識的探索。這時,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思路,開拓他們的思維。例如,學生在設計電子報刊時,由于技能有限,對設計電子報刊或電子書這類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造成在設計過程中“卡殼”。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在學生困難的時候提供幫助,給予技術上的指導,解決學生設計難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到了有用的信息技術,同時也加深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增強他們對于學習的熱愛,在上課期間也開始集中精神,認真聽講,有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
除了“提供思路”外,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還應當組織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這類活動包括設計專題類的電子報刊或電子書、根據教師問題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組織小組研究某一課題等。
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安排探究性學習活動,在結合書本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信息技術實踐操作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高中生由于剛接觸信息技術,或許沒有思路主動進行探究。這時,教師理應為學生安排合適的學習任務,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同時結合他們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制定不同的學習活動計劃。例如,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的“自由”,憑借學生的想法、興趣,去設計主題類電子報刊、電子書等;對于那些不愛學習或信息技術知識并不扎實的學生,讓他們去制作電子報刊或網頁設計明顯過難。這時,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按照新生要求,讓這些學生通過網站搜索去了解身邊的故事,并寫出學習活動的感受,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
三、組建小組,合作探究
采用何種教學策略,使探究式教學成果最優化?這是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考慮的問題。探究式教學的目的是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通過對某一課題的探究,取得知識的成長,培養學習的興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個班級,不同的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是存在差異的。如果教師不參與探究性學習的指導工作,任由學生自由分組。其分組情況多半會是一群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組成某一課題的探究性學習小組,而學習成績一般或成績較差的學生組成其他探究性學習小組。這就會造成探究式教學成果并不理想,每個小組在探究知識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結果是“好”的小組,通過分工協作,探究的成果明顯。而“差”的小組在探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沒有取得實質的進步,甚至有些學生沒有任何體會。因此,對于這類分組,明顯有悖于教師探究式教學的目的,對于班級學習成績的整體提高也是不利的。
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應當觀察小組的成員情況,通過合理分組,共同協作,促進每位學生在研究知識的過程中取得進步。
總之,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避免因盲目傳授信息技術知識而造成模式化的應試教育,達不到應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