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
摘 要:支教是指一項支援落后地區鄉鎮中小學的教育和教學管理的工作,來改善中國貧困地區的教育。支教項目改善了目前我國鄉村教師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我國鄉村教育帶來的現實性影響。本文通過分析相關資料,發現目前我國支教項目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為其提供了改進策略。
關鍵詞:支教;鄉村教師;鄉村教育;改進策略
一、支教產生的背景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從此,大規模的撤點并校在全國展開。根據中國教育部網站公布的2001年和2009年的教育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9年間,我國農村共減少了約17.64萬所小學和3.69萬個教學點,小學平均每年減少約2.21萬所,教學點每年減少約 0.46萬個。[1]在城鎮學校無法容納鄉村學生,村小代課老師又被清退的情況下,志愿者自發組織前往鄉村支持教育,做支教老師。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聚集,他們留在家里的孩子稱為“留守兒童”。據全國婦聯課題組2013年報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0%,占全國兒童的21. 88%。[2]這一些數字讓我們意識到了在農村存在著這樣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而支教項目的產生也正是順應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需要。
二、鄉村教師現狀
(一)流失嚴重,教師普遍短缺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鄉村學生占全國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29.3%。然而,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數量由472.95萬降為330.45萬。短短三年時間內,鄉村教師流失率達30%。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教師待遇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造成鄉村教師流失問題嚴重,農村教育質量面臨逐漸下滑的趨勢。[3]
(二)專業知識不足,能力素養有待提升
首先,學科知識不足,鄉村教師“所教非所學”現象嚴重,因而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科內容的本質,影響了教學質量;其次,課程知識不足,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與教學方式、以及課程內容的持續更新都會給鄉村教師帶來困擾,特別是教材內容城市化傾向,給每個鄉村教師帶來無法回避的挑戰,如何把教材內容本土化,對鄉村教師的課程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學生管理知識不足,鄉村教師要面對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關愛,其學習、生活習慣和個性養成容易偏離正常軌道,需要鄉村教師用專業的管理知識做好幫助與疏導工作。
(三)面臨信任危機與文化困境
鄉村教師常因“城市化的評價尺度”被貼上能力或素質低下的標簽,他們不再那么被信任,這種不信任加劇了鄉村教育的滑坡,也加深了鄉村教師的自我否定;此外,鄉村教師還面臨著文化困境,他們的文化困境呈現出分化的樣態:中老年教師的文化呈現出“根”的特質,他們已經在鄉土文化中找到了歸宿,對工作生活的滿意度較高,而年輕教師的文化呈現出“飄”的特質,他們大多具有城市文化情結,擁有城市文化價值觀,難以真正融入鄉村文化,文化選擇與文化適應成為鄉村年輕教師無法回避的困境,因而他們對工作生活的滿意度較低。[4]
三、支教對鄉村教育的現實意義——以“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為例
美麗中國成立于2008年,是北京立德未來助學公益基金會下設立的教育非營利項目。美麗中國的愿景:“讓所有中國孩子,無論出身,都能獲得同等的優質教育。”通過相關資料的收集,關于支教對鄉村教育的現實意義,概括為以下五點:
(一)更新鄉村教育觀念,促進區域教育質量的提高
廣東梅州項目老師頻繁地深入學生家庭家訪,給家長帶去更適合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各區域的支教老師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用個性化手段輔導學生,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能。據分析,67%的班級在美麗中國支教項目老師的帶領下成為所在年級前三名,61%的班級在重大考試中的平均分提高,56%的班級在重大考試中的優秀率提高。
據了解,較為正規的支教項目在招聘支教老師的過程中都有嚴格的選拔程序,對申請者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解難能力及思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提交申請后會有面試及教學培訓環節,保障支教老師的知識水平與綜合素質。選拔通過的支教老師深入鄉村,給鄉村教育帶去了現代化的思想理念及相關科目較前沿的知識,彌補了鄉村教師專業知識不足、能力素養有待提升的缺陷。
(二)整合社會資源,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廣東汕頭的項目老師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開展“E-learning”項目,為過往合作的12所中小學籌集了價值220萬余元的平板電腦設備;廣東河源項目的老師成功為學生們籌集超過10萬元的資金用于圖書館建設、升級改造及圖書購買,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有了顯著的改變;廣東韶關項目的老師在騰訊公益平臺發起眾籌項目,為學校籌集班級圖書角建設費用四萬余元,共完成19個圖書角的建設。
農村地區辦學條件相對較差,教學設備及圖書資源較少,支教老師充分整合社會資源,通過一些社交、網絡平臺呼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幫助,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不僅幫助孩子們改善了辦學條件,還促進了農村社區的文化發展。
(三)緩解學校教師結構性缺編的問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據了解,鄉村學校除了開設語數英等主課外,很少有其他課程,而這些支教老師發揮自己的特長擔任音體美等科目的教學。云南臨滄項目老師開展閱讀推廣項目、英語口語比賽、生理衛生教育課程等;廣東韶關的老師開設了籃球興趣班、大課間兔子舞活動,通過體育鍛煉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和肌肉骨骼的發育,并引進廣東省日慈基金會的“優勢自信包”心理課程,讓學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樹立積極自信的心態。
很多項目老師還主動承擔了班主任工作,一方面分擔了學校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深入了解鄉村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更加精準的輔導和教學。
(四)開展豐富的課外組織和活動,開闊農村學生的視野
云南楚雄項目老師開展“盛放”合唱團、“舊相機新生命”攝影、IPad雙師課堂等活動;廣東隴南項目老師聯合外界高校、公益機構開展了諸如“野馬河夏令營”、“逐夢職業教育”、“行業精英進校園”等項目;廣西南寧開展了“解憂雜貨鋪”、“美麗影院”、“舞動社區”等項目;廣東潮州的項目老師帶領學生多次參加“美麗中國”深圳慈善晚宴和香港慈善晚宴。
鄉村學校由于資源和設備匱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限,支教老師在學校開展這些課外組織和活動,極大地豐富了鄉村學校的校園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這些課外項目培養鄉村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潛力和能力,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四、當前我國一些支教項目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一)支援學校及地方政府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據相關文獻分析,有些支教地區的學校及地方政府缺乏相應的政策和制度用于保障和指導支教項目,因而制約了支教活動的有效開展;在支教老師與受援學校的關系方面缺乏得力的溝通和協調,未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此外,地方政府對支教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也比較突出。[5]
因此,支教項目需要管理和制度上的保障,相關部門要制定各類管理辦法, 安排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負責相關支教事務,使支教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此外,在進行支教前,支教老師與支援學校及當地政府之間應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調,了解各方的需求,為后期支教老師進入學校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志愿者選拔所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通過閱讀相關調查報告發現,很多支教隊伍在志愿者篩選方面存在隨意性強、標準不一、標準不科學等狀況,甚至很大一部分都沒有建立一定的篩選標準。然而,支教老師的知識水平與綜合素質將影響整個支教質量。
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在選拔志愿者之前需要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篩選機制,將支教活動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的運行軌道之中。制定統一的選拔標準,嚴格控制支教者數量,嚴格篩選志愿者,避免支教隊伍中參雜“跟風”、“隨大流”的大學生,以提升團隊的整體水平。
(三)支教所教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一項問卷調查數據顯示,63%的志愿者認為應該提供心理輔導類課程,但是支教校方表示更希望為學生帶來興趣培養、素質拓展等方面的課程,這樣既可以減少與校內本有教學體系的沖擊,也可拓寬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彌補學校師資力量的不足。遺憾的是,前去支教的隊伍在前期并沒有與之深入溝通這個問題,學生的現實需要與支教老師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6]
因此,前往支教的老師們應當做好充分的前期調研工作,了解當地學校的具體情況,包括學生群體的教育程度、興趣和需求、生活習慣等,以便更好地有針對性、指向性地設置相關課程,并且采用適合當地學生接受能力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避免教學難度過大造成的教學效果不佳,或者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觸犯當地風俗,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等情況。
五、研究反思
“讓所有中國孩子,無論出身,都能獲得同等的優質教育。”我想,這不僅僅是“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的愿景,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愿景,也許在實現的過程中,有許多曲折和不盡人意,所以人們常說教育是不公平的。但也許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我們只能在不斷努力達到相對的公平。值得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社會上有那么一群人愿意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光陰為鄉村孩子帶去一份關懷,溫暖著彼此!
參考文獻:
[1]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2]徐國英《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政策價值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31期).
[3]范先佐《鄉村教育發展的根本問題》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4]孫興華、馬云鵬《鄉村教師能力素養提升的檢視與思考》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5]龔麗紅、陳筱铓《大學生支教現狀及可持續性發展探究》繼續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
[6]劉雪梅、李希光《大學生支教的雙向影響及相應對策》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5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