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騰
【摘 要】 本文在總結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研究綜述與分析培養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高校培養和提升創業意識的路徑:抓意識形態教育,占領思想陣地;完善課程體系;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撐體系。
【關鍵詞】 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現狀;提升路徑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此后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新創業的浪潮。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大學生勢必成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主力軍。大學生創業不僅僅是讓大學生做出具體的創業行為,更重要的是創業意識的培養,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思維,激發大學生創業活力,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業行為。但是目前我們高校的創業教育還是停留在創業理論的教授,帶給學生的影響有限,理論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讓學生不知從何著手進行實踐。因此只有從思想上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思維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創業意識的培養應與學生專業相結合,使學生的理論學習可以和實踐緊密連接,以培養國家需要的具有創業意識和能力的新時代大學生。
一、文獻綜述
創業意識是人們對創業的認識、理解。創業意識再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創業者是否認可和參與創業活動的主觀態度。[1]Krueger(2000)認為“創業意向指的是潛在創業者對開展創業活動的一種主觀感受,這種來自創業者的主觀感受,不僅和創業者個人特質相關,而且和他人對創業者個人的態度和能力的評價相關”。[2]Thompson(2009)認為,“創業意向指的是某種信念,該信念將會在創業者計劃開設創新公司中的各個步驟。”[3]
在國內的眾多研究中,郝風平、方志偉、陳璐曾經發表《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研究》,他們認為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育并不是要求每個大學生都去創業,而是要求發掘他們的創新思維、改變他們的就業、擇業觀念、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對他們進行相關理論知識和能力培養。是他們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堅定他們的理想,主動尋求自我發展。[4]張克輝(2015)認為高校畢業生已經具備基本的創業和就業能力,但是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激烈的競爭,畢業生的能力還遠遠不夠,他們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全面的培養,尤其是他們的創新意識。[5]夏鵬彬(2018) 在南京高校本科大學生中展開調查,從創業興趣、創業制約因素、創業目的、創業活動參與度四個方面進行調查并分析了調查結果。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較強但是受制約因素比較多,比如:資金和創業管理能力等。大學生創業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收入并且真正參與創業的畢業生相對較少。針對這些問題,夏鵬彬提出了一系列舉措。[6]
二、高校創業意識培養現狀
1、創業意識培養方式單一
大部分高校的創業意識培養多是通過創業基礎課或者是依托一些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展開,例如:“大學生挑戰杯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業基礎課課時也比較少,大多針對低年級學生。少量的課時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在年級分配上也不平衡,大一大二的學生處于迷茫期,部分同學還沒有給自己的未來生活做好規劃,大三、大四學生已經趨向成熟但是沒有這樣的課程作為指導。創業基礎課程上理論知識傳授比較多,實戰機會少,大學生對創業教育也持懷疑態度,他們甚至持教師有本事先創一個業給大家看看的態度。還有部分高校的創業意識培養主要是通過職業規劃課程進行,這樣顯得非常單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自己的體系,雖然在職業選擇方面可能涉及到創業的內容,但是涵蓋不全面,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更無法指導學生開展創業實踐。
2、創業意識培養不夠系統
創業意識的培養應該是系統而全面的,應該循序漸進但是高校的創業課程不連續的現狀導致高校該課程沒有針對性,實質性效果也就比較差。這樣的課程和創業教育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經過調查,多數學生認為現在高校開設的創業課程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相關創業知識,向學生灌輸創業的理論,這樣子的教學模式沒辦法刺激學生的創業意識。
3、創業意識培養模式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
填鴨式或者是老師主導的課堂沒辦法讓學生體會到創業的樂趣和意義,反倒在這個過程中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進而還沒有創業就對創業有強烈的反感,或者是面對創業巨大的風險而回避風險,打消自己創業的想法。這樣的課堂模式對于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只能起到消極的作用。
4、創業意識培養制度不完善
創業課程沒有受到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還在知識傳遞的階段,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高校還沒有創業實訓平臺或者是基地,沒有給大學生提供平臺進行創業實踐。學生無法從創業實踐活動中獲得支持導致學生容易放棄或者認為創業實踐沒有任何意義。創業實踐活動成果難轉換,一些大學生參加創業實踐大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這些成果很難轉換成實踐活動,打擊了學生的創業熱情,這樣子并不利于長期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
5、大學生創業意識淡薄
大學生自身的創業意識淡薄,學校學生間沒有濃厚的氣氛。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選擇就業,追求平穩。這樣的擇業觀使學生缺乏創業精神。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部分學生衣食無憂,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意開拓進取,這樣的大環境也不利于創業意識的培養。另外大學生創業意識淡薄的原因來源于社會和家庭的扶持力度不夠,雖然我們現在提倡創業,也有一定的創業扶持力度,但是在創業面臨的巨大風險前這些扶持是顯得杯水車薪。家庭方面,相當一部分家長思想保守,不愿意讓自己的子女壓力過大,希望他們畢業后進入穩定的單位例如:公務員、事業單位這樣的“鐵飯碗”。這樣傳統的思想阻礙了創業意識的培養。
三、創業意識培養路徑
1、抓意識形態教育,占領思想陣地
想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就必須要從思想上解決問題,首先高校應該加強對國家創業政策和創業文件的宣傳力度,保證每個學生都了解國家的創業政策。高校應開設相關的政策解讀講座和交流會,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國家政策是前提基礎。高校可以通過學校的創新創業比賽或者是國家的大賽來宣傳創業政策,也可以通過主題班會進行學習。再次,在了解創業政策和文件的基礎上應結合創業環境和文件政策對學生加強思想引領,讓大家做好思想準備、對創業沒有抵觸或者是恐懼心理,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才能迎接在創業中的各種困難。第三個方面是高校應利用各種媒體陣地輔助宣傳,充分利用高校自媒體、公眾號等多種媒介來進行宣傳,可以樹榜樣和標桿來進行宣傳。甚至可以將宣傳常態化,開設專門宣傳創業的公眾平臺進行宣傳,創業平臺里可以宣傳優秀創業畢業生的成功經歷、分享創業故事,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從實戰上進行引領。
2、完善課程體系
目前各個高校也都有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這門課程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設立相對應的獨立學分。具體而言,一要創新教育的內容應該依靠創新教育的目的編排。創新教育應有獨立的教學大綱,大綱內容應該突出創新意識的培養。并且將學生的專業與創新教育進行融合,培養全方位人才。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所學可以和創業實踐結合起來,學生也會對創業更加有興趣。其次,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應該開設不同的創業課程。創業課程應階段性、針對性突出。低年級學生處于迷茫期,目標不明確但是最容易受各種思潮的影響。在此階段的創業課程應該抓住學生的思想特點展開教學,讓低年級學生充足了解創業的理論和政策,對創業產生興趣并逐漸嘗試進行實踐。高年級的學生思想成熟,也有了一定了實戰經驗,但是他們面臨著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包括家庭的、社會的和學校的,所以在這個階段應更加注重對學生心里的調試。面臨巨大的壓力可能導致學生失去了創業的想法,覺得畢業后先找個工作養活自己比較重要,這個時候不能一味的責怪學生沒有進行創業,可以引導學生創業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分步驟進行,畢業后先就業再擇業再創業也是一條發展路徑。不能因為沒有畢業就創業而否定學生。最后是建立多元化創業課堂,創業課程必須落到實處,最終都是要和創業實踐活動結合。所以高校的創業課程應該走出課堂,走進實訓基地或者是企業進行觀摩、學習、交流。將自己在學校課堂上所學的東西通過實際的觀摩進一步了解。
3、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撐體系
目前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支撐體系還不夠完善,高校應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創業支持體系。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三個影響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創業支撐體系是基礎,因為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上大學之前的十幾年間對大學生影響最為深刻的就是家庭,所以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家長的思維模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要想對學生的創業意識進行培養首先應該對家長進行培訓,在家長中間深入宣傳創業政策,同時可以邀請有創業經歷或者正在創業的家長在學校進行宣講,用真實的事例來影響學生。對于創業成功的家長可以聘為創業導師,定期給學生開展講座。第二個影響大學生的因素是學校,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學校需要選拔具有一定資質的老師進行創業指導。加強創業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最后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社會應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環境,利于社會上的創業園和創業谷等創業基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利于社會上著名的創業家來指導學生創業,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聘請他們為校外創業導師,定期一對一幫扶大學生展開創業實踐。
大學生創意意識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的、全面的培養過程。只有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才能更好的開展創業實踐活動,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注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完善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立全面的創業支撐體系,逐步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蔣成,李宜澤,黃震. 大學生創業意向影因素研究——基于對北京大學生的調查[j].高教探索, 2017(6).
[2] Krueger N F, Reilly M D. Carsrud A 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15(5)411-432.
[3] Thompson E R.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Construct Clar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ly Reliable Metric[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3)669-694.
[4] 郝風平,方志偉,陳璐. 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8(9).
[5] 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現狀調查與培養途徑研究[j].學理論,2015(15).
[6] 夏鵬彬.培養高校本科大學生創業意識研究——以南京高校為例[j].林區教學,2018(12).
【作者簡介】
田 騰(1991—),陜西咸陽人,西安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