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最終要通過教師課堂教學輸入的效果和學生英語學習產出的效果這兩個方面來衡量。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反復摸索和嘗試,始終以效果為導向,并將其作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筆者在本文中提出了應試與語用相結合、聯想和具化相貫通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想法,以期引發廣大高校英語教師的思考和討論,最大程度地優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效果導向;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李靜(1990-),女,回族,河南周口人,周口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
一、引言
新時期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轉變不僅是采用多媒體技術而導致的教學模式和手段的轉變,更是實現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學習形式的合作化,學習內容的豐富化。教學理念也從長期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主的個性化教學模式,改進和更新教學理念對于發展和培養學生迫切需要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大學英語教師要積極探索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策略和理念,通過有限的課堂實踐實現教學效果和價值的最大化。
二、“應試”和語用相結合
根據日常教學工作中的不斷總結和發現,在大二下學期,即大學英語公共課程即將接近尾聲的階段,非英語專業班級內具備英語四級相應水平的學生大約只有1/5甚至更少,大部分學生仍無法適應全英教學,并且英語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學習態度被動或者抱有畏難心理。只有小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課堂教學活動、認真思考和回答問題,也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課外自主學習。大部分學生對于英語這門公共必修課的做派是“課上被動接受”和“課下完全放羊”,班級學習委員和學生代表在歷年教學信息反饋會上通常會提出“教師應對學生加強監管”的具體要求。由此可見,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階段后仍舊沿襲高中時期的學習態度和方式,缺乏自我監督、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和自制力。因此,基于目前的教學現狀和學情分析,教師要適時地運用各種考核和測試,嚴格要求學生,抓住學生的“應試”心理,把“應試”作為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做到以“考”促“學”,逐漸把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和興趣,帶動起整體的課堂學習氛圍,最大程度地實現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教育部2017年新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紙上談兵”式的“啞巴英語”和“應付考試”用的“題海戰術”是不切實際的。“應試”只能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途徑,不應該成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老師的教學目標。學生的二語習得要以“學以致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英語這門通用語言和交流工具的掌握情況也要以綜合語用能力的提升作為主要參照。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做到“授之以魚”,更要做到“授之以漁”,同時還要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動機和態度進行良性和積極的引導,把“應試”手段和“語用”能力培養有效結合起來,以實現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機動調整期末考試難易程度對學生的可適度,以及期末考試題目與教學內容的關聯度,當學生意識到考試不能輕易應對,并且內容多半來自于教材和課堂,便會有意識地參與和配合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從“被動應試”的學習心態到“主動參與”的實際行動,學生的這種轉變對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具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其次,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授內容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和多樣性的考察,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提問、作業、活動和思考,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和課堂知識的“活學活用”,通過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的提升,拓展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素質。只有學生把學習的重心和目的從被動地“學”轉變到主動地“用”,才能跳出被動的學習模式和思維定式,優化學習方法和習得效果。另外,大學英語教師還可以鼓勵和動員學生參加英語四六級和其它英語相關的社會考試,比如BEC、CATTI、IELTS、GRE、TOEFL等等,拓寬學生學習英語的視野和選擇,并且在相關考試的備考過程中進一步積累英語知識,提高綜合語用能力。學生由此夯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反過來又將直接影響他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輸出和互動效果。大學英語教師可以試圖把期末考試、課堂考察和社會考試這種“三位一體”的多維“應試”手段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實踐當中,以期與提升綜合語用能力這一最終目的緊密契合起來。
三、聯想和具化相貫通
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語言的學習歸根究底要落實到詞匯的累積和夯實上。然而,無論是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還是近些年流行的象形記憶、圖形記憶等詞匯記憶方法和編撰方式,不難發現,死記硬背式的枯燥記憶已逐漸被學習者摒棄。身為大學英語教師,我們除了要不斷豐富和拓展專業知識,做到以科研促教學,更要不斷更新課堂教學理念和方式,跟上學生思潮改變的步伐。通過教學工作中的不斷嘗試和總結,以及對市面上各種詞匯版本的搜集和歸納,筆者認為比較適用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方法是詞匯聯想法,其中包括:平行聯想、樹狀聯想、類屬聯想等等。剛經歷過高考的學生英語詞匯量比較豐富,故而對課堂教學中詞匯相關聯想的配合度和積極性是能夠保證的,加之目前大學英語的周課時較少,此舉既能盡量扭轉學生普遍反映的大學英語水平“不增反降”的現狀,還能在補充新詞的同時不斷溫習舊知,進而強化課堂教學和習得效果。
除此之外,大學英語教師也應切忌把授課當成演講,自己只顧在講臺上慷慨激昂,累地大汗淋漓,但是跟學生的互動太少,對學生的關注太少,也很少傾聽學生的反饋。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個詞匯和問題都應以大部分學生的反饋為基準,不能單純把所授詞匯固化于課文某一行或者PPT某一頁。如果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都做不到“活用貫通”,又怎能寄希望于光禿禿的幾句話拂過學生耳邊,他們就能完全學會和掌握呢?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講透詞匯,舉一反三,還要將其用法具化到課文語境、句子結構、綜合語義和日常運用當中。通過具體化的枚舉和語用實踐的展示,才能使學生對詞匯的掌握不止停留在淺顯的表面,進而深化到理解和運用當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記錄和簡單的記憶,不能使學生有效地“以學制用”,這種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學習和記憶也終將墮入快速遺忘的惡性循環,課堂教學和習得效果更是無從保證。
詞匯聯想能弱化記憶新詞的難度和枯燥,這種類似“成語接龍”的方法能夠增加課堂教學和學習的趣味性,克服學生的抵觸和畏難心理,使學生主觀上更容易接受,并引導其發散思維,盡可能地與其它詞匯相關聯,進而“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師可以通過平行聯想動員學生思考與新詞有關的同義詞、近義詞、形近詞、易混詞等等;還可以利用樹狀聯想引導學生找出生詞的詞源、詞根、詞綴以及它們所衍生出的不同詞性和含義的單詞;也可以運用類屬聯想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同一類別范疇內的詞匯,或具有上下級所屬關聯的詞匯,通過這種“連鎖反應”教會學生“以一反三”,進而提升課堂學習和教學效果。除了聯想之外,教師還要盡量把所授單詞及其用法具化到實際的語用過程當中,比如:如何在口頭和書面上跟其它詞語搭配使用、如何根據語境判斷單詞在句中的含義和詞性、如何在翻譯時進行合適的語義表達和轉換等等。對于語法細節和知識點的講解也應落實到句子意群的劃分和斷開、閱讀和翻譯技巧的掌握和提升、相關短語和句型在寫作中的積累和豐富等等,以課文為素材舉一反三。比如:閱讀中的五大題型——主旨題、推斷題、態度題、細節題、詞義題,教師可以通過定位課文主題段和段落主題句的練習,具化主旨題的歸納概括方法以及注意事項;通過分析句子的潛在語義和省略內容,具化推斷題的幾大表現和流向;通過講解和羅列帶有情感意味的詞匯和事實,引導學生警惕和鎖定作者態度的流露;通過轉折和順承等連詞的運用,具化細節題的陷井選項、片面選項和過度選項;通過分析代詞指代和常用單詞的不常用詞性和含義,提高學生做詞義題的猜詞測義技巧以及語境把握能力。
平行聯想、樹狀聯想、類屬聯想等單詞記憶和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有針對性地單獨使用,還可以跟具體化的語用實踐相互貫穿,使得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以效果為導向,系統性更強。例如:單詞“will”從詞性來看,既可以作助動詞表示將來,又可以做情態動詞表示可能或大概,做動詞時可以表示意志和意愿、經常和總是、能力和功能、必須和一定、肯定和敘述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名詞的詞性,表示意志、毅力、意愿、決心、意圖、情感等等,還可以用作法律上的“遺囑”。從平行聯想的角度來看will的同義詞和近義詞:表示將來的用法除了will be以外,還有be going to do,be about to等;表示“意愿”的詞還有wish,desire和aspire等。從樹狀聯想的視角來看will的詞源及詞綴:will后面加上ing構成了形容詞willing,可以做表語表示“愿意的”,在句中的具體搭配用作be willing to do sth,在此基礎上加上un這一否定前綴后,unwilling便可表示相反的含義和用法“不愿意的”,再加上ly這一副詞后綴構成了willingly,可在句中解釋為“心甘情愿地”,而unwillingly即為它的否定形式“心不甘情不愿、勉強地”。從短語搭配及其具體用法來看,strong will意為“強烈的愿望”,at will表示“任意、隨意”,against your will表示“違背心意地”,with a will用作“樂意地”,除此之外,“w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也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英文諺語,等同于中文里的“有志者,事竟成”。口語中表示“天意”時,我們也可以用Gods will和heavens will來表達。如此一來,把握住一條脈絡和主線,教師便可以系統而不散亂地把單詞的高效講解融入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而學生的習得效果也相應得到了保障。
四、總結
文章以“應試和語用相結合”、“聯想和具化相貫通”為著眼點,呈現出筆者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嘗試和考慮,旨在引發廣大同行討論,經驗不足之處望多加指正。無論是把應試的教學手段跟語用的最終目的結合起來,還是使得詞匯聯想的教學方法和具體化的語用實踐融會貫通,都應以效果為標尺進行衡量。這里的“效果”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一者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一者是學生的反饋和習得效果,大學英語教師要“以身立行”,首先從自身角度高標準展現課堂教學技能、內容和風采,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課堂環境,繼而從學生的角度觀察他們的課堂反饋和接受情況,調整授課方法和難易程度,在優化教法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使其學習方法更為機動靈活。總之,大學英語教師要以輸入和產出的效果為導向,探索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和理念,不僅要做好“知識的搬運工”,更要做好“學生的筑夢人”。
參考文獻:
[1]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03):2-10.
[2]張天霞.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19):152.
[3]張文娟.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J].2016(02): 1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