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通過英語課堂來實現。深度學習具有引領性、挑戰性、主動性和發展性的特征,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教師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運用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表,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思維發展。通過“大問題”導學,遵循“教—學—評一體化”的原則,運用深度學習的提問策略,探尋深度學習的英語課堂。
【關鍵詞】核心素養;深度學習;英語課堂
【作者簡介】陶建宏(1974-),女,漢族,江蘇昆山人,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為每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普遍關注的是英語知識的傳授、學生興趣和習慣的培養。在以往的課堂上,文化意識的培養屬于單元的某一個教學板塊,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似蜻蜓點水,一節課大部分時間,學生只是為了配合老師走完教學流程。老師進入課堂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今天的教學任務。至于學生怎么學、學得怎么樣、有沒有到達教師所期待的地方?這些問題對于教學一線的老師們來說,真的無暇顧及。
最近兩年,隨著核心素養理論的不斷學習和強化,新時代開啟了教育的新篇章,對培養新時代的好兒童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的兒童應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新時代好兒童的“三個有”指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指向了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學科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少年兒童要從小學會做人,從小學會立志,從小學會創造”。這既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元素和特征,又是對廣大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作為一名小學一線英語教師,我也開始思考:什么樣的英語課堂能夠使核心素養落地?經過研究、學習和實踐,得出了一個答案:深度學習的課堂能有效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和特征
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
深度學習的特征是:一是引領性。好的教學一定離不開教師的引領,它包括思想的引領、思維的引領、情感的引領、知識的引領、問題的引領與設計的引領。二是挑戰性。學習任務具有挑戰性,問題情境具有挑戰性,學習歷程具有挑戰性,目標達成具有挑戰性。三是主動性。深度學習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解決問題。四是成功性或者發展性。學生在教師引領下,經歷挑戰過程,活動身心發展,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
二、深度學習的課堂評價依據
美國當代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把知識分為四大類別: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把認知過程分為六個主類別: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布盧姆教育分類二維表的行和列分別由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構成,相交之處構成分類表的一個個方格。無論目標是外顯的還是內隱的,都可以放置在二維表的某一個或幾個方格中。教師能清晰地觀察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認知過程的發展,從而判斷出學生思維活動是處于高階思維還是低階思維。
下面以譯林小學英語《五上Unit5 What do they do?》為例,了解基于學科素養而制定的單元序列目標在布盧姆教育分類表中的位置:
單元序列目標具體闡述:
1.語言能力。
(1)能用“一般現在時”在實際生活中準確運用以下詞句詢問和描述職業:
句型:What do/does… do? Im/Were/Theyre…/Hes/ Shes a…. I/We/They/He/She....
詞匯:teacher, teach,writer, write,work, doctor, help, sick, factory, worker, cook, driver, farmer, nurse, policeman;at home, teach English,write stories,help sick people, make sweets.
【斜體加粗字表示第一次出現的詞匯、句子】
(2)能理解一般現在時的基本概念,知道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時助動詞和行為動詞的變化,掌握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形式的變化規律、讀音及正確用法。
(3)體驗y在單詞中發/aI/和/ I /的兩種現象,滾動復習y發/j/。
2.文化意識。
(1)了解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中,對“警察、消防員”的不同稱呼。
(2)認識到不同職業對社會的不同貢獻,尊重各種職業。
3.思維品質。
(1)能夠從工作地點、工作內容等方面去思考如何表述職業,并進行有條理地闡述,思維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得以訓練。
(2)能根據相關例子,總結職業類名詞的構成方式以及動詞第三人稱的變化規律,比較、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得以發展。
4.學習能力。
(1)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規律,推測詞匯含義。
(2)能運用表格、圖表等方式,梳理文本內容,提煉文本關鍵信息。
(3)能運用提綱、圖表等方式,輔助表達,讓表達更清晰、更有條理。
三、深度學習的課堂評價原則
深度學習的課堂評價應該遵循“教—學—評一體化”的原則。“教—學—評一體化”是日本學者水越敏行等人提出的,它以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為理論依據,認為評價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學,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應貫穿于教學活動之中,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深度學習的課堂上,評價任務的設計應與學習目標所期望達到的認知水平匹配,達到內在一致性的統一。
例如,《五上Unit5 What do they do?》第二課時,針對其中一個語言目標:通過詢問了解對方的職業,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Im a/an…”。教師設計了“采訪”的反饋任務。具體操作:教師邀請兩男兩女上臺,分別扮演Mike和蘇海的父母,采用生生問答形式,先是“大合唱”,再是“小組唱”,“采訪”結束再同桌進行Pair work,一邊拍手一邊問答,既操練重點句型What do you do?的問答,又復習了課文中四個主要職業名稱a teacher, a writer, a doctor, a worker。反饋活動指向“語言目標1”,訓練的面從個別到全班,由學生相互評價,達到“教—學—評一體化”要求。
課堂實錄:
T: From Story time we know Su Hai and Mikes parents jobs. Lets have an interview. Who will be Mikes parents? Who will be Su Hais parents?
T: Now lets ask Mr and Mrs Brown together.
Ss:What do you do, Mr Brown?
S1: Im a teacher.
Ss:What do you do, Mrs Brown?
S2:Im a writer.
T: Who can ask Mr Su and Mrs. Su?
S3:What do you do, Mr Su?
S4:Im a doctor.
S5:What do you do, Mrs Su?
S6:Im a worker.
T: Good job. Lets chant like this.
四、深度學習的課堂提問策略
課堂提問既能引領學生的思維,又能有效地推進教學的進程。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是為了“問”而問,為了學生的“學”而問的不多,課堂表面看似熱鬧,學生的思維卻得不到訓練。在聚焦核心素養的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要把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為了學生的“學”而教,為了學生的“學”而問。為此,我們要主動更新教學理論,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以“大問題”為導學策略,改變“一問到底”的傳統課堂,不斷豐富“深度學習”的內涵,讓課堂教學走向高效。
“大問題”設計要有高度的整合性,它“統領”著一堂課的其他問題,體現出“大問題”和其他“派生問題”的“主輔”關系。“大問題”必須關系到課程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又連接著學生的興趣點和發展點。大問題要體現適度的開放性。開放式的問題會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之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的想法。“大問題”要體現深度的啟發性。維果茨基認為:“只有設在最近發展區的提問,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由潛在水平轉化到新的現有水平。”通過深度啟發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刨根問底、挑戰思維。
例如,《五下Unit4 Seeing the doctor》的練習課上,教師以“大問題”How do they feel?引導學生就Checkout time圖片展開討論。學生首先用本單元的目標語言進行問答:How does he/she feel? What should he/she do?接著,教師將圖中人物行為的結果以衍生圖片的形式提煉出來,引導學生逆向思考Why dont they feel well??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以“...has/have..., because...”的句式,將疾病和病因同時陳述出來。學生因老師的適切追問,激發了學習潛能,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挖掘單元的目標語言,最后實現語言的靈活運用。由于每幅圖片的答案都不是唯一,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精心組織語句,結合生活經驗,針對圖片背后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評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的高階思維得到訓練,教師設計的反饋活動突出了核心素養的培養。
總之,探尋深度學習的英語課堂剛剛邁出第一步,深度學習的意涵與價值、特征與表象、評價與策略、建構與圖式都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才能總結、完善。但是,深度學習能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能提升課堂的有效性,能讓學科素養在課堂上落地,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教育改革的新時代,教師要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課程中、教學中,我們還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1.
[2]Lorin W.Anderson等(編著),蔣小平等(譯).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0.
[3]孫雙金.深度學習與批判性思維的研究[J].江蘇教育,2019,1.
[4]成尚榮.培養新時代好兒童[J].江蘇教育,2019,18.
[5]丁麗云.“教—學—評一體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小學英語教與學,2018,9.
[6]吳晨耘.少教多學:蘇式課堂的智慧路徑[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