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中國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迫切需要大量的既能夠準確、恰當地運用外語進行國際交流又熟悉外國文化的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中外語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教學,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英語教學面臨的新課題。“文化知識、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必須滲透到日常的英語教學環節中去,使其成為高等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
【作者簡介】袁志林,洛陽職業技術學院。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人們學習一門語言就是學習該語言如何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進行運用;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利于提高人們在實際交流情境中語言運用的能力。英語教學除了教授英語語言的基礎知識之外,教師還應該充分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且還應該在授課當中進行適當的文化導入。可是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只注重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基本語言知識傳授,而忽視了背景文化知識的介紹,造成學生雖然學習了英語基礎知識但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因此在現實交流中頻繁出現語用失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以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卻忽視了學生語言學習中文化意識的培養,這造成了學生擁有的實際技能與工作崗位中的需求相脫節的現象,更不能使學生在實際語境中恰當地進行交流,這些結果都與高職高專培養學生的目標定位大相徑庭。
一、語言、文化和交際的關系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同的語言學家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薩庇爾認為“語言是社會現實的向導”,也就是說,了解一個種族的思維、生活的特點可以通過其語言的特征和使用。乙伍夫接受了這一觀點并有所發展,他認為:每個語言的語言體系(即語法)不僅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同時本身又影響思想的形成。它是了解個人心理活動、分析印象以及綜合整個思想活動的說明書和指南。總之,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一方面,人們交際時需要使用語言作為工具;另一方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人們語言的表達方式。因此,語言學研究表明,所有語言和語言的應用都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所以學生只有充分地了解了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言。
2.語言與交際的關系。交際,即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往。跨文化交際則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語言既是交際的手段,又是交際的內容。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交際。外語學習的過程實際也就是跨文化交際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的交際功能顯得越來越重要和突出。王宗炎先生(1993)曾經把語言概括為兩層意思:一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所用的一種符號系統,如英語、漢語、法語等,由語音、語法、詞匯構成;二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說出的話,寫出的書、信、文件、文章。這兩層意思皆說明了語言和交際的密切關系。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
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隨著高職高專院校擴招,此類院校錄取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生源類別和層次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學生英語水平也高低不等。高職學生生源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達不到普通高校分數線的高中畢業生,還有一部分是中職、技校等學校的學生通過對口升學或單招考入高職院校。這兩類學生的英語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前一部分學生由于在高中學習時就掌握了一定的英語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所以基礎相對較好。而后一部分學生由于初中時英語基礎較差加上后期英語學習不連貫,所以英語基礎知識普遍薄弱。同時,由于教師沿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而現有的高職英語語言學習又脫離具體的文化語境,因此導致他們在英語語言學習上缺乏興趣,積極性不高。
2.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1)教師的自身素質。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多種原因,高職高專有一部分英語教師不僅缺乏中國文化背景知識更缺乏相關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因此這一部分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就不能做到在教授學生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深刻地挖掘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知識的異同之處尤其是不同之處。
(2)教師缺乏適當的教學方法。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的英語教師無法做到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大多數英語教師由于長時間的教學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關注基礎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教材中所隱含的文化背景知識。他們過于重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社交經驗和能力的積累。大多數教師仍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這種以教師為主角學生為配角的傳統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和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學習積極性。
3.教學條件存在的問題。雖然近些年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條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經費緊張,主要用于專業課程建設。因此作為公共文化基礎課之一,英語被領導重視程度不高,英語教學條件基本沒有較大的改善。同時由于英語課在學生思想中沒有專業課重要,所以學校學習英語的文化環境也不容樂觀。
三、文化意識培養的建議
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在文化意識的培養并將其滲透到英語教學并融為一體的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的教學能力和人文素質也決定著滲透與融合的程度。因此,教師除了要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教學能力之外,更應該加強對東西方文化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教材的文化背景進行必要的深度挖掘和解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有意識地注意英漢兩種語言的異同點以及造成這些異同點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不僅會減輕學生學習的難度也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2.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掌握語言基礎知識的細節上。而文化學習作為語言學習最重要的一面反而被忽略掉了。而多媒體教學軟件能彌補傳統教學不足,它所提供的文化背景材料真實可靠、貼近生活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領略異國文化,在聲像并茂的學習環境中去領悟目的語的使用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
3.開展課外文化活動。課堂的教學活動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是遠遠不夠的。課外文化活動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活動的不足,是提高高職學生的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對學生來說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既有趣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
4.課外閱讀。課堂把所有的文化介紹給學生是不現實的。文學作品是最全面也是最能真實生動地反映一個社會文化的。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老師應鼓勵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但是老師應注意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不要限制學生選擇書籍的自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書籍。
總之,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師既要樹立起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又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更要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灌輸不同的西方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日常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運用英語,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45-5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江俊麗.全球化視野下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07.
[5]吳煒.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1):43.
[6]王宗炎.自我認識與跨文化交際[J].外國語,199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