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英
【摘 ? ?要】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風家訓,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的正直、善良、誠信等的優良德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和良好品德的培養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針對這些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我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家庭教育 ?德育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7.203
家庭教育問題的顯現,如父母過于溺愛孩子,父母因忙于工作而忽視孩子陪伴,父母對孩子過分嚴格、經常打罵訓斥,甚至是一些嚴重的家庭暴力等現象的存在,往往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諸多的不良行為發生,甚至是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反思這些問題以及產生的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家長更多的時候去關注我們的家庭環境,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這不僅僅是父母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更是父母育兒道路上一生的必修課。現代家庭中有諸多的矛盾突顯,如,孩子不懂得感恩、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尤其是作為普通人的父母(文化程度較低的一些體力勞動者);孩子自卑,不敢表達,在父母嚴厲訓斥面前總是選擇低頭回避,孩子不承認錯誤、欺騙等。
一、生命教育,學會感恩,接納和尊重身為普通人的父母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聽到或看到許多家庭教育中這樣的現象:一些孩子,他們貪玩、厭學,甚至離家出走,總是不聽父母的話。當一問到父母是做什么的,總是吞吞吐吐,要么說家長是自由職業者,要么說父母什么都不會,沒文化;還有就是父母太忙,沒時間管自己等等。這些問題在一些留守家庭,還有就是父母家長文化程度較低的家庭環境中尤為普遍。從這些孩子身上的表現和問題回答中,能感受到的是自卑,還有就是對身為普通人父母的不認可。其問題背后,最重要的是缺少對父母的感恩、理解和尊重。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和反思,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使其學會感恩,接納、理解和尊重身為普通人的父母。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存的權利和機會,是他們給予了我們最為寶貴的生命。在孩子的成長中,很有必要上好生命教育這一課。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不易,認識和理解到每個獨立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孩子在成長道路上要去不斷實現和創造自己生命價值,就需要自己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接納生命的合理性。
首先,家長要幫助孩子認同自己的生命,認可自己的父母,特別是許許多多從事平凡職業的父母,要能接納自己的原生家庭,這是家庭教育的出發點。對于這份血液自然流淌的情感,每個孩子心理首先應該是心懷感恩的。父母在這點上是應該讓孩子深刻的感知和體會,感恩父母,感恩家庭,感恩給予他們無私的愛和辛苦付出。
其次,家長需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引導孩子多從中外成功的案例故事中汲取積極的正面力量,讓孩子少一些對普通父母的消極埋怨,多一些自我意識的培養和后天努力的嘗試與實踐。通過從古到今的許多偉人和名人雖成長于普通的家庭,但自己后天努力學習的勵志故事,如毛澤東、牛頓、安徒生等等,讓他們認識到決定他們成敗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后天自身的努力,從而更好的尊重自己的家庭和家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最后,家長要引導孩子,一些對父母不尊重、不敬重的想法,不僅僅是傷害父母,更是在降低自己的自信。這些消極的錯誤認知,給自己在一次次的失敗挫折中找到了很多退縮的借口,使得自卑、懦弱、畏懼等不良心理成為了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也會錯失很多自我發展進步的機會。家長更多的是要幫助孩子認識到這些負面的想法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和危害,讓孩子有更多的自我認識和判斷。這些努力,是讓孩子更好的尊重理解和感恩父母,并能自覺的融入家庭環境中,從而建立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只有在認可自己家庭的基礎上,孩子們才能更好地和父母溝通,從而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二、良好有效的溝通,平等的與孩子對話,努力引導孩子,積極開展對孩子的正面教育
我們身邊不少家長,孩子犯錯誤了,就大聲的批評,有時候在公共場所,大聲的訓斥和指責。經常是在沒有和孩子平等溝通的交流的前提,沒有真正了解事情的原委和問題產生的原因的條件下,就數落孩子,使得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這時候的孩子也常常是低著頭,聲音很小的回答。如果,孩子態度不好,家長反而會變本加厲,更加嚴厲的強制性制止,讓孩子順從家長的約束和管制。結果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孩子更不愿意聽家長的訓導。這樣看似讓孩子表面的服從,其實到頭來是拉開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使得親子之間的溝通低效甚至是無效。相反,如果換一種批評方式,輕聲細語的和孩子說,問清楚孩子情況,讓孩子有更多的自主發言的機會,給孩子更多的自主表達的意愿和空間,或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因為只有當父母和孩子在一個平等對話的環境中,采取心平氣和的交流溝通方式,尤其是以商量的口吻平等對話時,才能為親子之間的搭建一個輕松、和諧、平等的有效溝通空間。在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心靈距離時,才可以使得溝通更加有效,也更利于孩子主動自愿把心里的話說出來,從而更好地去解決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家長要本著相信孩子為出發點,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錯誤,說出自我的期望,給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家長不是直接的去指責和批評,而是多去關心、關愛,引導和幫助孩子,讓孩子看到并認識到那個更好的自己,辯證的去評價和認識孩子。或許孩子學習不好,但他勞動好;或許孩子發應慢,但愛好體育;或許孩子不愛表達,但很喜歡畫畫等等。家長要多尋找孩子身上的優點,引導鼓勵孩子,更多地看到孩子心中那個正面的自我。通過積極正面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形成積極向上、向善、向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家長要做一個學習者,明確自己和孩子一樣也需要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