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峰
【關鍵詞】 農村;小規模學校;規范化管理;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20—01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增多,農村小規模學校越來越多,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西部農村,這類學校的數量在一些地方幾乎占到了區域內學校總數的一半以上,而且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如何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規范管理,促進這部分學校的健康發展,逐步縮小與城市或集鎮學校之間的差距,是當前教育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堅持依法依規辦學,以制度化規范師生言行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教育領域里的各項法律法規己逐步完善,農村小規模學校盡管規模小,但要實現辦學的規范化,就必須把學校的發展規劃、決策管理納入法制的軌道,在建章立制上要充分彰顯法治精神,在師生教育學習中要滲透法律常識。學校的日常工作,無論是教育教學、考試考核,還是升職晉級、評優選先、績效工資分配,都必須做到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并通過教代會討論學習,學科組逐條解讀,將各項規章制度融入校園文化,影響并規范每一個師生的言行。
二、堅持教育均衡化發展,強化中心學校管理職能
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以及義務教育優質、高位均衡的推進,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從總體上得到了優化,教育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從局部和每個學校來講,鞏固均衡發展成果,深化細化教育資源配置,仍然任重而道遠。學區或中心學校的微調和管理職能不可小視。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充分發揮中心學校的統籌管理職能,把鄉鎮區域內的教育資源配置、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管理等作為管理重點,切實加強常規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監督指導學校落實課程方案,開齊開足課程,推進課程改革。指導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等工作。定期開展教育教學質量監測,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鄉鎮中心學校要充分發揮課改示范中心、師資培訓中心、教研中心的作用,實行“強校引領、資源共享、捆綁考核、共同發展”的管理模式。通過“以校帶點”的管理模式,為薄弱學校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每所學校共同發展。
三、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堅持“保基本,兜底線”的辦學要求,對生源相對穩定的小規模學校,教育部門應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如果隨著生源減少,將來有可能自然撤并的學校,則應該在辦學和教育投入達到相關標準后,重點加強教師隊伍和學校軟件建設。根據教學需求,添置完善必要的教學設施和儀器設備,特別是加強學習、活動場所的建設,加大多媒體、遠程教育設施設備的配備力度,幫助其實現“三通兩平臺”建設目標,以教育手段和資源的現代化,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引領教育教學的現代化。
四、強化人文關懷,優化育人環境
農村小規模學校大多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交通不便,教師教學工作責任重大,他們默默耕耘,堅守清苦。在對其嚴格要求的同時,學校必須充分理解和體諒他們,支持他們各個方面的工作。在思想上多疏通引導,生活上多排憂解難,工作上多支持鼓勵,時刻讓他們體會到學校的關愛與關注。在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上,努力構建他們的和諧心態,構建師生間親人般和諧關系,家校間的和諧氛圍。
五、堅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索構建教育模式
小規模學校可以從優化課堂結構、轉變教師角色、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等方面入手,開展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改革,形成具有區域特色、適合小班額教學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積極探索適合本校發展的高效課堂模式,在研究中把握小班化教育的內涵,在實踐中找準學校的定位與發展方向,大膽探索小班化教育系列活動。通過學生自主管理提高學校管理效率,調動學生參與學校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自律意識和行為習慣養成。在開齊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小規模學校要結合地方特色和農村生活實際開發學校課程,組建各類興趣小組,著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六、堅持加強家校關系,形成教育合力
農村小規模學校要重視家校聯系工作,更要通過家長學校發揮班主任和相關教師學科優勢,在教育學、心理學和家庭教育等學科中精選內容,通過家長會,家校聯絡群等途徑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親子觀、育人觀,讓家長了解教育內容,掌握科學方法,轉變家教觀念,走出管教誤區,切實促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家庭教育配合意識和家教水平的提高。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