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輝甲
【關鍵詞】 有效性;德育實踐;實踐性;針對性;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23—01
有效性德育實踐是學校通過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徑和實際的教育內容提高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是學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實際成效與結果,是現代學校德育管理本質的體現,是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
隨著新時期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學生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學校德育工作也日漸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農村小學也是一樣。然而,就整體而言,農村小學因其特殊的環境因素,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實效性不強的問題。那么,我們如何來提高農村小學德育實踐的有效性呢?
一、因地制宜,加強德育活動的實踐性
就目前大多數農村小學的現狀而言,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文化氛圍不夠濃厚等問題普遍存在。雖然,德育工作一直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之一,但是,受到以上條件的制約,很多時候,農村小學德育的落腳點僅僅停留于理論化的說教。我們知道,對于學生而言,學校德育只有內化于心才能夠取得應有的效果,正是從這個角度而言,要提高農村小學德育的實效性,首先必須凸顯德育活動的實踐性,即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參加契合學生生活環境、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德育活動來達成對學生的道德培育,實現從育德于行到成德于心的德育根本性目標。比如,在春播、秋收時節組織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參與適當的勞動實踐,切實感受何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進而體會父母的艱辛,增強勤儉節約的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道德培育是一個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自主感知然后逐漸內化為認知的過程,比起單純的說教,這一過程對學生的教育要更真實有效。
二、有的放矢,提高德育實踐的針對性
對學校而言,德育是一個宏闊的話題,不同地域、不同性質的學校,對德育的針對性也各不一樣。農村的特殊環境決定了農村小學德育有其特殊的針對性,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必須關注農村環境下產生的特殊群體,如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很多家庭的年輕父母選擇外出打工,這一現狀造就了農村家庭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農村多子女家庭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造就的問題學生等,這些孩子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的溝通,缺少有效的心理疏導,在其心理成長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孤僻、逆反、價值觀扭曲等問題,而有效解決這些突出問題,恰恰就是學校德育的重點針對性目標,如果學校德育缺少了這一針對性,只是面向全體學生泛泛地開展道德教育,這一特殊群體就會成為學校德育中被遺忘的角落,久而久之,必將成為學校德育千里之提下的蟻穴。
三、攜手共建,實現德育實踐的一體化
學校作為一個特殊的媒介,通過對孩子的教育連接著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因此,學校德育實踐活動要想真正取得實效,絕不能單純地依靠學校教育,“剃頭挑子一頭熱”式的學校德育雖然也能取得效果,但它注定是低效的,因為就德育而言學生學習成長的時間除了在學校學習知識、接受教育的時間,還有一大部分在家庭。一方面,學校的很多德育實踐活動本身就是延展性的活動,不能止步于一時一地,比如老師組織開展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孝德文化教育,除了讓學生了解孝德文化的內涵和意義,還需要學生參與孝德活動實踐,這樣的活動如果僅憑想象去完成,自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這時,這一由學校組織的德育實踐活動就自然地延伸到了家庭,要使這一實踐活動達到預期目標,就必須家校攜手,及時交流反饋。像這樣的活動在學校德育實踐中還有很多,我們只有構筑好家校共建的德育平臺,實現德育實踐的一體化,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農村小學有效性德育實踐是一個細微而繁雜的過程,我們要認真探究,把握其規律和特點,開展德育活動,實現德育目標,為農村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護航。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