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林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讀寫結合;仿寫訓練;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067—01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兩個重要方面,閱讀是語言的內化理解,作文是語言的外化運用,它們互相促進,不可分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讀寫訓練結合起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時,應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對文章形成良好閱讀體驗的同時,也培養其寫作能力。
一、通過仿寫訓練,完成讀寫統一
所謂仿寫,就是寫作者模仿某些范文進行寫作訓練的一種方法,它是訓練學生作文基本功的一個重要途徑,能有效實現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有些教師認為,模仿會限制學生的創造力。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生吞活剝式的照搬當然不行,我們要在模仿的基礎上提高、發展、再創造。讓學生仿寫之前,教師要求學生精心閱讀范文,然后指導學生對其分析,找出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技法,準確把握仿寫的點,這樣才能仿寫成功。仿寫需要逐步進行,最開始先仿寫句子、段落,最后仿寫整篇文章,這樣就增加了仿寫的層次性,減小了難度,更容易實施。如,學完一首簡單的詩歌,教師可以組織仿寫,詩歌的格式一般都比較整齊、統一,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易于仿寫。詩歌的仿寫有利于學生把握遣詞造句和格式特點,也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仿寫訓練完成后,訓練活動并未結束,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句子念出來,讓學生分享自己仿寫的句子。這樣,不但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
二、掌握閱讀方法,提升寫作能力
掌握閱讀方法和提高寫作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可借助閱讀教學增強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教授相應的寫作知識,讓學生品析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亮點,并在大量的閱讀分析中,提高學生的文字鑒賞能力。當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提升了,他們便會儲備更多的知識,繼而為寫作技能的提升打好堅實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度感知與理解文本內容,從而讓學生的情感得以熏陶,智慧得以激發,思想得以啟迪。只有基于這種狀態下的讀寫結合,才能真正喚醒學生內在的表達與傾訴的欲望。有了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學生就會明白什么樣的文章是好的,什么樣的文章是不好的,這樣,學生在下筆之前,就有了標尺。如,《三月桃花水》中“風從窗縫擠了進來,激動地向我耳語著:快去看啊,大江復活了!它扯著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特別是幾個動詞的使用,把風寫活了。此時,筆者讓學生找出這些表示動作的詞,引導學生細細品讀,體會它們的好處,并引導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運用此寫法。
三、落實讀寫作業,完成讀寫目標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發現,有的學生有濃厚的閱讀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但寫作能力不強,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將閱讀過程中學習到的語言知識及時應用到寫作中。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時,不可忽視寫作練習。就作業設置環節而言,需以趣味性為顯著特征,其次需具備拓展的特性。課后作業的設置,旨在鞏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內容,并且對課堂相關的重要內容進行拓展。借助課后作業,還應該實現對學生課堂知識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若是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說明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不足,教師可相應地采取有效措施為學生排憂解難。設計作業的時候,教師要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作業的個性化程度,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延伸課外閱讀,奠定讀寫基礎
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第一課堂,教師還應該延伸到第二課堂。古人把閱讀比作根,把作文比作葉子,根深才能葉茂,這一形象比喻說明讀書是學生汲取作文知識的重要源泉之一。在課外,鼓勵學生多讀,讓他們有更為豐富的閱讀量、知識準備量,儲備更多的寫作素材,在寫作時能夠“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也為日后更深層次讀寫訓練打好基礎。此外,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優秀作品給人的啟示太多,光靠腦記不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勤做讀書筆記。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