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勝 李佳琦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培養(yǎng);原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45—01
隨著城市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農村出現(xiàn)了很多的留守兒童。由于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教育以及監(jiān)督,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般留守兒童在校的表現(xiàn)也會讓人感覺到與眾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習慣較為隨意,且沒有行為準則;衣衫不整、蓬頭垢面,垃圾食品是他們的最愛, 嚴重影響了身體發(fā)育及智力發(fā)展。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無形之中也會對他們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時,還應該從點滴做起,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學生出現(xiàn)不良學習習慣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從目前農村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來看還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從思想感情方面來分析,留守兒童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同齡人的關系也會出現(xiàn)微妙的變化,基本上給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家庭教育的家長個人的能力、精力、知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2. 留守兒童自身的缺陷。(1)學習的自覺性比較差。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都是以放養(yǎng)的形式成長,這就使得他們受到的約束比較少,自我約束以及社會意識比較淡薄,這樣也就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其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學生學習不自覺,且不主動。(2)不自信。由于父母親情的缺失,留守兒童的性格往往比較自閉和自卑,這就會導致他們在學習上缺乏自信,不會主動地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3. 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事實上,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影響還是比較深遠的,無論是在學校學生之間的互相攀比,還是教師對留守兒童的不良認知、忽略等等,這些不良的態(tài)度都將影響留守兒童脆弱的內心。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留守兒童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二、 培養(yǎng)農村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1. 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對于留守兒童的期望就是在沒有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也能主動學習。為此,教師應該從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促進他們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的做法有:強化學校的硬件建設,通過宣傳欄、樹立典型等方法去建設校園文化,這樣就為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豐富學校的活動,比如文體活動、戶外活動、游園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讓他們主動融入到培養(yǎng)自身良好學習習慣當中。其次,充分利用初中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針對初中生好奇心、好問心、好動等特點,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培訓,讓他們能夠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去設計教案,培養(yǎng)他們廣泛的興趣愛好;開展教學討論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
2.培養(yǎng)留守兒童制訂嚴格學習計劃的習慣。要想讓留守兒童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的機會,前提就是要求學生保證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在該學習的時間就學習。制訂學習計劃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學生只有在學習計劃的指導下,才能將知識的量積累到量變引起質變的程度,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倘若沒有量的積累,就無法促成質的飛躍。因此,要想確保留守兒童具有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還應該培養(yǎng)他們制訂嚴格學習計劃的習慣,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3. 構建家庭、社會、學校于一體的教育保護網(wǎng)。相關部門應該重視建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立家庭、社會、學校三者結合的留守兒童監(jiān)護體系;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對于一些無人照顧、無法保障學習和安全的留守兒童,可以給他們免費提供在學校住宿的條件,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從而彌補他們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該只交給農村外出務工的家長來解決,還應該受到整個社會,尤其是需要學校與家庭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這樣一來,留守兒童就會在家長以及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他們日后的學習及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教師在培養(yǎng)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時,還應該注意不要急于看到成效,應該從小事做起,與學生一起堅持。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這對于留守兒童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培養(yǎng)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931)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