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琴
【關鍵詞】 農村小學;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071—01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有了顯著的變化。師生互動、平等參與、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已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但隨之也出現了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學生的數學學習兩極分化比較嚴重。那么,造成兩極分化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該如何來防止兩極分化的現象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造成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成因分析
1.學生因素。(1)學生的個體差異。人常說:十根手指頭伸出來,長短不一。學生也是一樣,每個學生的智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差異。有的孩子智商稍高一些,這就意味著他的接受能力就強,反之,智商稍低一些的孩子接受能力就差一些,每一節課都會比別人慢半拍,加之學習方法不當或不知道及時溫故知新,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兩極分化”。(2)學生基礎較差。一些學生在低年級時沒有打好基礎,這樣在高一級上課的時候,他接受知識的能力就比較弱,數學知識本身就是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不懂的或是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就會積聚成一個大疙瘩,進而導致“兩極分化”。
2.家長因素。家庭教育問題是導致農村學生兩極分化的又一外在因素。由于受教育觀念和經濟條件的制約,相當多的農村地區學生家長未能正確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還有一些家長家庭教育方法不恰當。在現實中,許多農村家長并不顧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個性發展,只知一味地求全求好,卻忽略了子女的點滴進步。對于犯錯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評,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態度來對待其子女,這就會極大地傷害初中生們的自尊心。這不僅無法改變子女的不良行為,反而還會容易強化這一不良習慣。
3.教師因素。在教師執教的能力方面,往往存在著兩種情況:一種是教師教得好,但是對于學生接受的盲區等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往往會造成教師教得非常賣力,但是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十分有限;另一種就是由于教師自身教學經驗不足,因自身對教學知識的把握不足,也會使得教出來的學生學到的知識也是零零散散,抓不住課本的重難點。尤其對于學困生而言,數學課堂本就是枯燥的,再加之教師講課也無章法可言時,成績的兩極分化現象就會愈發明顯。
二、克服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對策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是防止兩極分化的重要方面。筆者接手這個班時是四年級,學生的思維逐漸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個性也漸漸獨立。筆者發現:如果在課堂上他們能聽懂老師說的教學內容,他們就會感到有收獲,興趣就會激增。因此,每堂課的教學教師都要關注差異,注意讓學生聽懂老師所講的內容。教學時,筆者不斷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品嘗到更多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循環小數》一課時,筆者創設了《小冬上學》的故事情景。通過創設講故事的情景,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將數學知識融入學生們的生活,學生很快就接受了循環是一種“依次不斷重復出現很多次的現象”這個知識點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有了興趣,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由此也就會積極開動腦筋,同時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
2.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在當今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教師要想教好課,就需要不斷地為自己“充電”。然而,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而且還擔負著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重任。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還必須注重學習教育理論,探索教學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個性差異,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實際,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在備課時,要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益處。同時,還應及時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要給予幫助,千萬不可因趕進度而對學生學的情況置之不理,致使部分學生因不能及時掌握而成績越來越差。
3.家校互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是學生的監護人,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意識行為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實際行為。為此,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聯系學生的家長,定時進行家訪,并友好地接待家長的來訪,將學生的在校情況及時向家長反映,促使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之中來。這樣不僅可以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校外表現,更加全面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學,也可以讓家長了解到學生的校內情況,讓家長督促學生進行學習,并加強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聯系,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農村小學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兩極分化”的成因與對策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204)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