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君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開放式教學;創新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48—01
隨著近年來新課程的不斷改革,開放式教學也逐漸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重視運用開放式教學,并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體現了語文教學改革的進步,同時也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構建開放式的課堂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為語文教學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基于此,筆者結合近年來的語文教學經驗探討如何在開放式教學背景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改革語文教學方式,僅供參考。
一、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提到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方法,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互動式教學。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教師需要掌控課堂的進度以及課堂氛圍,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把握教學與互動的度,如此不僅能在有限的時間完成教學內容,而且還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從而掌握課堂知識。如,在學習漢字“游”“深”“邁”“濕”與“淺”時,教師可以以一個小短句來概括這幾個字:“三年級1班的小歐同學周末跟父母去戶外郊游,老天不作美,很快就下起了小雨,他的衣服也被淋濕了,之后他們快速地邁過了水坑,跑到深山中的寺廟去躲雨。”這句話完全可以用一幅幅圖片或者是幻燈片去表示,引導學生說出其中的內容,這樣也能達到鍛煉學生遣詞造句的目的,而且還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樣的,教師也可以以課堂練習的方式,給一組漢字讓學生組合成一篇小短文,強化學生的造句練習,這種小練筆方式也是開放式授課內容中的一種。此外,教師在講課時也可以運用聯想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如,在講解漢字的偏旁部首時,教師就可以以圖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給學生講解,強化學生的記憶力,這比死記硬背的學習效果要好很多。
二、鼓勵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沒必要讓學生只用一種方法學習,或者是求得唯一的答案。應鼓勵學生創新,從而在開放式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以教學《鳥的天堂》這篇文章為例,在課堂上筆者讓學生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我們常見的大榕樹。這時,學生們的回答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說生機勃勃,有的說可愛,有的說枝繁葉茂等等。面對不同學生不同的答案,教師應肯定各個答案的長處:說“生機勃勃”,說明學生看到了大榕樹的內在特征;說“可愛”,說明學生對大榕樹有獨特的思想感情;說“枝繁葉茂”,說明學生考慮比較全面等。這時,學生們在教師的贊揚下都充滿了喜悅,之后筆者再引導學生找一找文章描寫的大榕樹有哪些特點。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不斷發散自身的思維,尋求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以教學《烏鴉喝水》為例,筆者在課堂上提問:“課文中的烏鴉很聰明,想到好的辦法能喝到瓶子里的水,那么請同學們動動腦筋,還有哪些好的辦法能讓烏鴉喝到水呢?”這時,學生們開動腦筋思考,有學生將小手高高舉起并說道:“可以將瓶子斜著放。”還有的學生說:“可以倒出來喝。”學生們想出了一系列好的方法,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與比較,選擇科學的喝水方法,無形之中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打破思維壁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作為語文教師,要明白語文課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有教育意義,并不是學習了漢字跟詞語就完成了教學內容,而是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如,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主要是培養我們良好的愛國主義與集體精神,這篇文章有很強的學習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打開自己的思維寫一些讀后感,讓學生學會聯想與想象,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懷,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如,有的學生在讀完了《窗邊的小豆豆》后,寫道:“這本書十分有趣,很多東西與我們的生活并不同,如電車教室、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等等,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電車教室……真希望我們的學校也能跟作者描述的一樣,可以自由選課,也可以天馬行空與同學交流。”學生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也是打破思維壁壘的過程,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在當前新課程不斷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更應該重視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效地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