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武 陳玉亭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內外;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52—01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立足于課堂,延伸至課外,如何有效提升是需要深思的問題。聯系現階段的學情實際,針對學生特征,對于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而言,切實提高語文素養需從聽、說、讀、寫入手,在課堂內外扎實提高。對此,我們進行了有效的課堂實踐和豐富的語文活動,采取的主要途徑詳述如下:
一、用心地聽,培養語感
近年來,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以中央電視臺為例,《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重磅節目輪番播映,產生了不可比擬的深遠影響?;诖?,教師在課堂上應以文本教學為基礎,借助互聯網,延伸導入相關的視頻資料。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的《觀滄?!?、七年級下冊的《木蘭詩》等古代詩歌時,播放《經典詠流傳》中的相關節目,讓學生認真聆聽現代歌曲的全新演繹,用心傾聽各位專家的精彩解說。音樂響起的時候,是學生最投入、最動情的一刻,這時學生會產生不同以往的認知和理解。再如,教學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等經典散文時,播放《朗讀者》的專題節目,讓學生聽嘉賓聲情并茂的朗讀,聽主持人精彩有趣的訪談。嘉賓朗讀的時候也是學生最安靜、最享受的時刻,因為語言文字之美妙,真摯情感之體悟,盡在無言之中。
二、精彩地說,鍛煉表達
教師應在教學之余,通過豐富的語文活動來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和欲望,從而切實有效地進行口語交際的鍛煉和提高。以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為例,單元教學中安排的“綜合性學習”分別是《有朋自遠方來》《少年正是讀書時》《文學部落》三項活動。具體的教學中,安排學生自由選擇,自主設計,合作探究,集體交流。如,開展《有朋自遠方來》的分享展示,讓學生搜集交友的名言、警句和故事,撰寫獨特而個性的自我介紹。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上臺演講,結束后進行自我評價和集體評議。開展《少年正是讀書時》的活動,讓學生了解名人的讀書故事,積累精妙的讀書警句,創寫個性的讀書格言。通過豐富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大膽而自信地展示自我,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培養集體凝聚力,提升個人表現力。
三、廣泛地讀,開闊視野
在農村學校,因為社會大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對于課外閱讀普遍存在淡漠輕視的現象,個別家長不允許孩子閱讀,老師不指導學生閱讀,在尤為關鍵的小學階段,閱讀興趣未能激發,閱讀習慣未能培養。
進入中學,閱讀已成為教學重點,因此教師應結合教材編排中涉及的文本薦讀和名著導讀,指導學生大量閱讀,引領學生深入閱讀。如,教學冰心的《荷葉·母親》時,拓展閱讀作者的詩集《繁·星》;教學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時,延伸閱讀作者的文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時,推薦閱讀作者的《安徒生童話》。以此為主,圍繞教材中安排的名著導讀,指導學生精讀魯迅的《朝花夕拾》,跳讀吳承恩的《西游記》。閱讀的過程中,還應教會學生掌握實用性的讀書方法,做好精練的閱讀批注,撰寫個性化的讀書筆記,使閱讀留下思考的痕跡,使學生收獲閱讀的樂趣。
四、自由地寫,豐富心靈
在七年級的“寫作”教學中,分別安排了不同的主題和要求。如,第一單元為“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第二單元為“學會記事”,第三單元為“寫人要抓住特點”,第四單元為“思路要清晰”,第五單元為“如何突出中心”,第六單元為“發揮聯想和想象”。由此來看,從寫作興趣的激發到寫作技巧的掌握,教材的編排依據文本內容進行了合理而科學的設計。
實際教學中,以名家為導師,以文本為范例,教會學生自由而個性地表達。如,借鑒朱自清寫《春》的方法描寫秋天,學習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的思路來表達親情,嘗試用海倫·凱勒寫《再塑生命的人》的技巧刻畫人物。在此基礎上,掌握“敘議結合”的方法,運用“細節描摹”的技巧,發揮“聯想想象”的能力,從而進行獨特而個性的表達。
綜上所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落實到課內外的聽說讀寫中來,唯有如此,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表達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具體實踐的過程中,使學生聽有所悟,說有所獲,讀有所感,寫有所用,在潛移默化的學用結合中,逐步并切實提升語文素養。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促進貧困地區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校本化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548)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