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占相
【關鍵詞】 語文教學;閱讀;寫作;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069—01
讀和寫做到有機統一,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穩步提升。但是在現在的教學中,讀和寫往往處于相互脫離的狀態,如果在教學中能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那對于學生把握所學知識和作文能力都是有幫助的。教師應做好精品文章剖析和深度分析的工作,讓學生掌握各種描寫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去,鼓勵學生觀察生活,注意積累生活中的素材,進而達到讀寫一體化。
一、策略多樣,激發興趣
在課前準備時全方位把握課文的特點,在上課過程中合理地將讀寫訓練放在課堂上,讓學生對所學課文的寫作特點產生興趣,并且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1. 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雖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得比較多,但也僅限于讓學生熟讀課文,認識生字,很少寫讀后感。讀后感不僅僅是課后復習作業,也可以變通成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更自由地寫所思所想。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更深地理解課文,真正把預習落實。對于教師而言,可以促使教師確定教學方式。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看待事物和文章的角度,另一方面使學生有代入感,更能理解文章的意義。
2. 自擬小標題。擬寫小標題不但要求緊扣題眼,還要求所選詞語具有表現力。學生在擬寫小標題時往往煞費苦心,此時可以進行課堂討論,選出最優小標題。擬寫小標題是很重要的語言實踐行為,不但可以培養學生語言的歸納總結能力,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3. 仿寫。仿寫是語言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階段,依照閱讀的課文,仿寫其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全篇文章。仿寫初始階段是模仿階段,仿寫的第二個階段是創新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理解文章但又不僅僅拘泥于文章,力求形成學生寫作中的求異思維,反映出學生自己的特色和創作思維。
4. 續寫。有些課文在后面會有留白,可以讓學生發揮自由想象進行內容填補,在練習了寫作的同時也考察其對文章內容的把控和理解。如《一個蘋果》一文意猶未盡,給學生留有想象的空間,學生可續寫之后發生的故事。
5. 改寫。古詩語言具有韻律和意境,又具有表達委婉、思想跳躍的特點,教學時可啟發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進行改寫。例如,學習了《示兒》之后,學生懂得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復雜愛國情懷。教師可啟發:陸游在什么背景下發出此種感慨?他目睹了怎樣的情景呢?學生打開思維后想象豐富,陸游憂國憂民的場景一一浮現。確切自然的讀寫結合才是好的讀寫結合,如果每次訓練都有物可依,那么結果一定是好的。
二、選取精讀課文,體會寫作手法
所謂精讀課文就是對所選范文“細嚼慢咽”,學習其寫作手法,進行本文所述的第二步仿寫,再慢慢達到自我創作。以《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為教學范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重點體會描寫父親神情的句子,從父親的神情來揣摩父親的內心活動。關注文中描寫時間方面的詞句,讓學生自己體會文中父親堅定的信念和對兒子濃厚的愛意。通過對父親外貌神態等的描寫,體會到父親偉大而又堅強的愛。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了解到利用外貌、語言和動作等的描寫也可以刻畫人物。課后再布置習作練習,讓學生以同樣的描寫手法描寫一位身邊的人,學生不但記憶深刻,而且能夠提高寫作水平。
三、增加閱讀量,注重日常積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懂課本知識,還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這樣學生才能在書山中攀爬,文思如泉涌。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各種體裁的文章,比如散文、寓言、童話、小說等;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行萬里路,了解祖國的民俗文化、地理風貌、山川大江;還可以讓學生觀察感興趣的事物,無論是生活中的小擺件還是飼養的小動物,結合所學知識,通過想象聯想,賦予它們不同的價值和生命。與人交往時可觀察每個人的談吐、神態、語氣、走路的姿勢、生氣的表情。通過這樣的日積月累,學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素材庫,寫作時才會得心應手。
總的來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把生活變為自己的素材庫。把從文章中學到的技巧和手段運用到寫作中去,通過寫作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把讀和寫巧妙地結合起來,做到讀寫一體化,讀寫能力才能同步提高,和諧發展。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