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發展普惠金融的背景、意義和原因,又根據現狀提出了當前遇到的問題,從大數據、移動、區塊鏈金融方面提出了新型發展模式,最后又結合當前新型創新方式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出了防范措施。
關鍵詞:金融科技? 普惠金融? 發展模式
一、緒論
(一)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1.選題背景。普惠金融的概念最先是由聯合國2005年提出的,意在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這種服務雖然面向全體,但是一般是低收入人群缺乏金融服務,所以推行普惠金融的重點和難點是低收入人群。我國自引進這個概念以來,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發展,將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列為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但是在實際業務中,各金融機構在提供服務的時候,目標客戶優先會選擇資質比較良好的大企業或者高收入群體,特殊群體依舊很難獲得優質、合適的金融服務。
2.研究意義。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大數據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不斷創新,能夠為社會各群體提供更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務,金融科技的應用已逐漸成為各大金融機構之間的核心競爭力;在當前普惠金融發展情況下,如何應用金融科技為更多的弱勢群體提供優質、有效的服務,滿足其金融需求并且能把控好創新帶來的風險?本文主要根據上述問題展開深入分析,為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思路以及建議。
(二)文獻綜述
宋遠方等(2018)認為大數據的應用是一種綜合性、輔助性的應用,依賴于各種基礎的配合。互聯網平臺數據收集雖然具有速度快、數量大、可復制性強等特征,但是同時也存在著安全、被動性及價值少的困境,區塊鏈技術卻是一種高速度、低成本、安全性高的體系,可以為大數據收集過程中控制一定的風險。
馬廣奇,魏夢珂(2018)從數字化、移動化、科技化三個方面講述了普惠金融的新型發展模式,并用SWOT從優勢、劣勢、機會、威脅方面分析了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現狀,總結提出了金融科技雖然為金融行業發展提供了很多用途,但是也面臨國內法律保護欠缺和發展創新不足的劣勢。
馮賀霞,韋放(2018)通過從需求、供給、政策紅利方面介紹了發展普惠金融的必然性,介紹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領域的移動金融、供應鏈金融、智能投顧、風險管理方面的主要應用,又針對新型應用,提出了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二、普惠金融發展的原因
(一)市場環境急需發展普惠金融
一是農村經濟環境落后,金融覆蓋面不足。農村地區往往地理位置偏僻,金融網點較少,貧困群體日常很少接觸到金融服務設施,而且受教育程度較低,對金融產品、金融知識、金融工具了解的很少,加大了推廣普惠金融的難度。
二是中低收入群體很難獲得需要的金融服務。中低收入群體經常由于缺乏足額的抵押物且沒有穩定的收入信用情況來證明自身實力,商業銀行為其提供金融服務的時候,無法用現有的技術分析其還款能力,風險較大,動力不足。
三是小微企業面臨融資困境。由于小微企業自身對資金的需求具有短、小、頻、急的特點,當前大部分商業銀行還是運用傳統的人工審貸模式,流程復雜、成本較高、收益較低,而且小微企業成立時間較短,在貸款時無法提供其信用情況,證明其還款能力,因此很難獲得融資。
(二)金融科技為發展普惠金融提供技術支持
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公司行業分布在借貸、保險、支付、貨幣、財富管理、保險、支付、貨幣和外匯等領域。金融科技在推進普惠金融發展方面,有以下積極作用:
一是區塊鏈技術能夠使交流流程共享透明、安全可靠和自動高效,是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其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特點都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到小微企業難以自證信用問題,還可以應用到精準扶貧,高度透明的流程便于管理扶貧資金,避免腐敗;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減少中間環節時間,交易完成后區塊鏈賬本實時同步更新,并且信息永久記錄和保存,減少了操作風險的發生,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二是大數據、云計算、IT技術等發展,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有很大影響。大數據通過將收集到的海量數據通過云計算、IT技術進行處理,再結合傳統的金融服務,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去為特定的客戶開展資金融通。許多金融機構都利用大數據更好的分析客戶需求,去了解客戶,根據不同群體制定有針對應的服務方案,更好的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三是移動支付拓寬了金融覆蓋范圍,使用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購物、購買理財、存貸款等一系列之前需要線下才能辦理的業務,為客戶節省了時間和資金成本,也使得之前金融網點覆蓋不到的農村地區享受到金融服務。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普惠金融發展范圍更加廣泛。
(三)國家政策鼓勵發展普惠金融
國家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發展,對普惠金融發展提供多層次的政策支持,自引入普惠金融概念以來,出臺多個針對普惠金融發展方式、產品創新、技術升級、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鼓勵全國金融機構大力開展普惠金融業務,使得金融服務能夠輻射小微企業、農民、中低收入人群,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在這些政策的帶動下,我國普惠金融的戰略布局逐漸展開。
三、金融科技下普惠金融新型發展模式
(一)發展大數據金融
在發展普惠金融時,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金融的優勢,首先,可以借助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采集網絡中所有群體的信用信息,通過獲取海量大數據并且進行細化分析客戶喜好、信用情況等,可以形成互聯網征信體系,為特殊人群進行融資、提供信用信息,開發一條新的途徑,解決其融資需求。
其次,大數據技術還可以應用到金融機構的審批、風控流程中,通過大數據分析客戶的征信情況,從而根據信用情況對客戶進行評級,針對不同的評級可以對應相應的審批額度,也可以應用到風險防控中,避免損失。
另外,大數據金融也可以應用到產品創新中,通過海量數據分析,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制定出更精準、更靈活、更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和產品。通過幾種創新方式,不僅能降低金融服務成本。
(二)發展移動金融
移動金融是指通過使用各種移動智能終端來處理日常所需的金融業務。通過移動支付的普及,不僅能夠解決農村地區金融網點少的問題,各類交易通過手機來實現,也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和節省了成本,用戶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去網點辦理業務。
各金融機構可以充分利用現在大眾習慣的生活方式,開發基于移動終端的適合目標客戶的各類金融產品,使得用戶在手機上就可以辦理開卡、轉賬、存款、取款、貸款等常見的金融交易。移動金融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拓寬了普惠金融發展途徑,解決了當前普惠金融空間和時間的難題。
(三)發展區塊鏈金融
充分利用區塊鏈金融的特點,可以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金融業務中,由于可以自動化處理和信息透明,減少了系統風險和操作風險。還可以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供應鏈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平臺可以跟蹤每個參與的企業資金流向和風險狀況,再結合其分布式記賬、不可篡改、信息透明的特點,可以證明中小微企業的信用情況,解決一部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
四、結論
本文首先通過介紹發展普惠金融的背景和意義,后從市場環境、金融科技、國家政策三個方面引出當今社會發展普惠金融的原因,隨著市場對普惠金融需求加大,金融科技發展的進步,以及當今社會國家政策的鼓勵,使得急需發展普惠金融。
其次,又講述雖然當前普惠金融發展面臨服務范圍擴大,金融服務可得性提升的現狀,但是也面臨征信體系建設不完善、金融消費者保護不足、相關法律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發展缺乏創新等問題,阻礙了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
最后據此提出了在金融科技下發展普惠金融的模式建議,一是要發展大數據金融;二是要發展移動金融;三是要發展區塊鏈金融。那么怎樣發展一個科學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問題,建議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監管,同時構建大數據征信平臺,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金融創新,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遠方,馮紹雯,宋立豐等.互聯網平臺大數據收集的困境與新發展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18,32(5):3-10.
[2]馬廣奇,魏夢珂. “互聯網+”視角下普惠金融的SWOT分析及發展模式[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 17(4):16-17.
[3]馮賀霞,韋放. 金融科技(FinTech)助力普惠金融發展[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17(9):57-62.
[4]曾之明,汪晨菊.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突破:效用及啟示[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8,172(34):21-28.
[5]楊望,馮賀霞. 金融科技助力零售銀行創新升級[J]. 金融世界,2017,9:86-89.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