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萍
摘 ?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和逐步深入,打破了固有的課程設置模式,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校方可以因地制宜,以地方特色為基礎,結合自身教育課程開發新的校本教程,這樣不僅能夠讓學校與社會更好地銜接,而且能改善以往傳統課程的教育缺陷,順應當代社會人才資源培養的潮流,為師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構建豐富的校本課程教學體系,落實中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實現具有特色的校園發展建設。
關鍵詞: 校本課程 ? ?開發應用 ? ?學校特色
一、研究意義與目的
1. 研究意義。
在教育行業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不斷進取,中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從茫然發展到了教育方向清晰的階段。基礎教育改革內容中,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更是時代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特征。中小學開發校本課程有利于鍛造一支具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同時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風氣,促進中小學校園特色教育的建設,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對中小學校園新課程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2.研究目的。
校本課程開發是落實教育指標、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教師專業技能提升,學校特色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各中小學應秉持以師生發展為本,為民族未來輸送人才資源的辦學理念,落實校本課程開發應用,因材施教,積極完成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致力發展學校特色建設,摒棄教育同質化的弊端,堅持國家課程本土化,校本課程特色化,整合校內各種資源的開發與組合,實現學校特色化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特色的教育體系。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的作用
1.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新時代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推動學校特色化建設,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屬于自主性課程,同時是一個改革性的課程教育的概念,能夠有效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構建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教學體系。中小學校園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豐富學生的課程選擇,讓中小學生在學習國家及地方課程之余,更能注重中小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更能夠彰顯智慧育人的教育理念;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構建個性化、人性化的校園教育,結合地方特色的發展需求,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社會人才培養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源。
2.有利于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
校本課程屬于國家課程規定以外的新課程,也是一種由教師完成的研制與開發的課題。中小學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時,需要重視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從而完成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制,落實教學行為的實施,這就有利于中小學教師在執教過程中與學生、家長、學校之間充分溝通,全方位落實中小學生新課程教育的工作。同時,教師在完成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有利于自身科學課程觀的建立,有利于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執教能力的強化,也是教師團隊不斷自我完善的重要渠道。
3.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
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能要求學生每個方面都能夠取得優秀的成績,國家的教育課程及地方的教育課程,只是根據大部分學生的素質教育建設編制的,因此,在這個前提下,校本課程的開發便成為拓展學生發展空間重要的渠道。在校本課程的建設上,應該遵循促進學生的個性和全面協調發展的原則,依托校本課程開發研制,構建一個符合當代中小學生需求的知識架構,開發中小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以拓展性課程為主,探究性課程為輔的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學習選擇,致力培養社會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三、完善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確定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
1.社會實踐課程,與時俱進。
現代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教育就成了一項基礎性投資,各中小學作為新課程教育的實施者,應該讓中小學生能夠享受優質的教育方式。特色校本課程建設,雖然具有自主的決策性及開發性,但是仍然需要結合“培養面向世界的現代中國人”目標,遵循現代核心價值觀的原則,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為實施國家和地方特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特色發展,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更加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及發展需求。
2.個性化社團課程,培養學生特長。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面對學生之間的差異,中小學的校本課程研發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教育課件及課程的選擇。立足于中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優勢,結合學校與當地人才教育資源優勢,編制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個性發展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及滿足個性發展需求,開拓新課程教育的發展空間。除此之外,讓文化科比較薄弱的學生也能夠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認真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態度。
3.組織力量開展培訓,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引導者,在新課程教育的潮流下,教師的職責已經不局限于傳統教育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開發者。因此,學校應該組織全校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提升專業的教師技能,提高中小學教師團隊執教的綜合素質,同時,通過對教師的專題培訓,統一認識,更新觀念,調動積極性,使教師提高探究性課程開發、設計、組織、規范和評價的能力。除此之外,還要積極引進高素質的教師資源,嚴格把關,層層篩選,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為中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4.優化校本課程開發的監督。
首先,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樹立存檔的意識,按照每學期的教學要求,進行校本課程的設計及撰寫。其次,各中小學教導處建立校本課程監督小組,負責課程的階段性檢查。最后通過階段性的檢查,由學校組織對教師校本課程撰寫的評價,總結出校本課程的優勢與弊端,不斷優化校本課程與教師執教的方式,為中小學師生創造優質的教學環境。
四、中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學校特色發展的措施
課程中蘊含著教學科目與進程,語文課程作為中小學的主要科目之一,不但具有工具性,還具有鮮明的人文性,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與核心素養的培養來說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增強學生在多種場合中的語文意識,引導學生從課本走向生活,多樣化地開墾知識沃土,種植課程鮮花,凸顯學校辦學特色。本文將以“東坡居士——豪邁曠達之詞人”為例,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措施進行分析。
(一)多角度的收集教學資源。大量實踐表明,課程開發的道路并非一馬平川,課程資源便是其中一只重要的“攔路虎”,事實上,在語文教學中不是缺少資源,而且缺少一雙發現資源的眼睛。語文資源包括課內與課外兩種,在教材中每個主題單元都蘊含著不同的課程資源,并且校園、班級、社區等都是積累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場所,只要教師細心觀察生活,課程資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注重“文化基礎”,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歷程或者與區域歷史相結合,開發“書香課程”“紅色課程”等,在拓展校本資源的基礎上,還能夠使學校特色得以凸顯和發展。對于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誦讀的主要內容為宋詞,學校可以為各班分發一些宋詞題目,由教師將這些資源進行整理,按照每位詞人、題材、風格等分門別類,使其成為一個系統的教學體系,以詞人蘇軾為例,在對課程資源整理后教師對蘇軾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四川著名的詞人,林語堂曾稱其為“天真的小孩”,酈波口中的“偉大的天才”,三蘇祠成為傳承上百年的文化符號,另外還有東坡肉、東坡茶等等與之相關的飲食文化;在小學課本中還曾學過他的《題西林壁》,部分學生還會唱《明月幾時有》等,通過多角度的課程資源收集,蘇軾課程應運而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方向,后續工作也能夠順利展開。
(二)明確課程開發主題。收集完課程相關的多元信息,教師需要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確定課程主題,將一些不具備教育意義、與學生需求不相符的內容剔除,留下最具教育價值的精華資源,可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通過對蘇軾的生平經歷進行分析可知,他的詞涉及范圍十分廣泛,既有游記寫景,又有懷古追思,既有田園風光,又有談禪說理,他的一生雖然幾經被貶,抑郁不得志,但是心性卻十分豁達,能夠從容面對坎坷,追求修身養性、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王國維曾經評價蘇軾為“東坡之詞曠”,教師從中捕捉到靈感,將該課程主題定為“東坡居士——豪邁曠達之詞人”,這樣不但能夠凸顯詩人的意境,還能夠一眼看出作品的風格。在確定課程主題后,課程開發有了明確的目標,指引著后續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結語
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與科學知識、生活實踐及中小學身心健康發展相結合。對學生而言,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貫徹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拓展中小學生科學知識的空間;對師資團隊而言,提出新的教育挑戰,要求教師能夠掌握校本課程要素,根據各類校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筑構具有本校特色,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教程;對學校而言,不斷挖掘更加優質的教學模式,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實現學校的特色教育,最終把學校建設為具有發展特色的校園品牌。
參考文獻
[1]王斌華.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學校特色發展[J].上海教育,2014(10).
[2]靳玉樂.校本課程的實施:經驗、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15(09).
[3]李欣.教育信息網[J].山西教育,2012(21).
[4]汪琬婷.持續提升信息化教育的特色平臺鼎力架構跨越式發展的高層目標[J].黑龍江教育,2011(13).
[5]鄭曉梅.我國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取向[J].教學與管理,2013(31).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課題《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應用與學校特色發展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