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斌

摘要? ? 景谷縣芒果種植歷史悠久,是當地實現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食品安全和產品品質要求不斷提高,景谷縣芒果產業發展中也凸現諸多瓶頸問題。本文就景谷縣芒果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為促進景谷縣芒果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芒果產業 ;發展現狀 ;問題;對策 ;云南景谷
中圖分類號? ? S667.7?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6-0093-02?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隨著單一的傳統農業——糧食作物的種植向多元化經濟作物的種植、經營模式的轉變,景谷縣芒果種植規模、經營模式也在不斷擴大和變化,出現了多種種植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芒果產業成為了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1]。雖然景谷縣芒果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的桎梏和瓶頸,未能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豐產不豐收,景谷縣“芒果之鄉”的美譽,漸漸變成了“芒果樹之鄉”。
1? ? 發展現狀
1.1? ? 種植、產量及分布情況
芒果是景谷縣特產,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其果肉肥厚金黃、味香、鮮嫩多汁而蜜甜,主要分為小芒果、三年芒、象牙芒3類。小芒果有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今尚存400多年的古樹。三年芒也有上百年歷史,今永平鎮尚存活1株樹圍粗2.46 m的大樹。象牙芒系1914年芒冒村傣民刀體清從泰國引進繁殖傳代,至今已有100多年[2]。自1987年以來,景谷縣先后引進大青芒、馬切蘇、紅云、蜜芒、勐罕芒、食帥、901、球芒、腹溝芒、古巴芒、矮芒、龍芒、青香芒、留香芒、香蕉芒、呂宋芒、椰香芒、秋芒、珊瑚芒等21個早中晚熟品種,該縣芒果品種增加為30多種。經過不斷地引進推廣試種,目前種植品種主要為三年芒、象牙芒、金煌、金鳳凰、臺農一號、青皮芒等。2016年全縣芒果種植面積達0.23萬hm2,平均產量8 295 kg/hm2,總產量19 355 t,產值9 767.5萬元。
1.2? ? 種植模式和營銷情況
景谷縣芒果種植已達到了一定的數量與規模,形成了多種種植模式。目前,已建成千畝以上的芒果基地3個,建成百畝以上芒果基地11個,專業合作社15個,其他多為農戶零散種植。縣域內現有景谷大有為食品有限公司和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飲品公司,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加工營銷模式。鮮芒果銷售市場主要為當地飲品加工企業、老板現場收購運往外地和當地零散鮮果市場。
1.3? ? 芒果產業從業人員和種植技術培訓情況
1993年,景谷縣成立財政全額撥款供養芒果生產工作站1個,共有編制9人,現有在職專業技術人員8人。負責芒果新品種引進推廣、縣域芒果種植管理技術培訓及芒果種植管理技術指導。每年舉辦多期培訓班進行理論培訓,同時結合日常農戶需要深入實地開展種植技術操作培訓。
2? ? 存在的問題
2.1? ? 果園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雖然景谷縣芒果種植面積已初具規模,但很多果園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設備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老果園樹體高大,樹冠郁閉,植株衰老,病蟲害嚴重,掛果率低,產量低,品質差。比如果園大多無滴灌、無噴藥施肥等設施,無法自由控制澆灌需求,施肥、用藥僅憑人工無法滿足。當地種植業靠天“吃飯”,風調雨順的年份能夠豐產,干旱雨澇的年份只開花不結果。
2.2? ? 果園管理技術落后、粗放
果園種植管理技術多以傳統種植為主,只種不管,小農意識嚴重。盡管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舉辦了許多技術培訓,但農戶無法真正應用到種植實踐中。老芒果園大多數未進行有效改造,新芒果園不完全按技術要求進行栽培管理等,造成掛果率低。多數種植戶處于自然農業生產狀態,病蟲害防治手段和措施應用不到位,未能達到園地應有的效益。
2.3? ? 產業化水平不高,未能形成品牌效應
目前,雖然有幾個上規模的果園,但未能打造品牌銷售,銷售市場雜亂無章,銷售渠道狹窄單一,無法形成品牌效應,有效交易不足,縣域內僅有2家深加工食品企業,難以保障豐收年份芒果收購,形成豐產不豐收、低產自然減收的格局。
2.4? ? 芒果品種結構有待調整
目前,縣域內主要種植早、中熟品種,部分晚熟品種引進試種中,品種布局搭配不合理,成熟期過于集中。由于市場需求制約,芒果保鮮期又短,無法集中全部銷售鮮果,特別是芒果成熟期雨量過多,造成大量芒果變質損壞,形成了有產量而無效益、無收入的局面,給種植戶造成了重大損失。
2.5? ? 采摘技術及保管措施有待提高
果農特別是散戶果農忽視采摘措施,采摘標準不作統一要求;芒果采摘后,初選、包裝、保鮮等技術不到位、設備落后;多數農戶采摘后不作任何技術處理直接上市,從而造成外觀整齊度差、貨架期短、檔次低,降低了市場競爭力,嚴重影響了果農經濟收入水平。
3? ? 發展對策
3.1? ? 加大老果園改造,提升產值率、品質率
一是對老果園進行升級改造,加大種植基礎設施投入。可以對現有老果園進行改造規劃,用3~5年時間完成現有老果園的改造。通過對老果園進行園地整理、修建蓄水池、修通園內道路等措施,使園內果樹布局合理、運輸通暢,確保旱年給水、節約運輸勞力成本。二是合理采取整形修剪等技術措施,達到恢復樹勢、增加掛果率、預防病蟲害、提高果實品質的目的。三是有計劃地采用嫁接技術手段改良品種,促使品種結構得以優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