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誕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微作業設計亟待創新,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貼近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思想、貼近生活實際進行設計,對微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全面篩選,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作業訓練機會,順利啟動學生的訓練思維,以追求作業設計的科學性、高效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微作業;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7-0050-02
微作業,是指容量小、選題精、形式簡練的作業形式。在設計道德與法治作業時,教師可引入微作業,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訓練的機會。微作業占用時間少,操作簡便,可以在教學的不同環節展開,具有極強的靈動性,因而學生的參與熱情高,訓練效果好。在具體設計微作業時,教師要遵循短小精悍、因材施教、互補性原則,貼近教學內容、學生思想、生活實際進行設計,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1.體現短小精悍原則
微作業是一種嶄新的作業形式,因為短小精悍而得名,具有極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對教學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對教學條件展開優化處理,為微作業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和網絡渠道,通過微作業,為學生創造更多作業訓練的機會。
教學內容是作業設計的主要載體,教師要注意微作業設計的角度,激發學生的參與心理和表達欲望。如教學《說說我們的學校》后,教師為學生設計微作業:“我們的學校很美麗,我們的學校不簡單,請大家任選一個角度展開思考,錄制一分鐘的音頻作業,提交到網絡交互平臺上。”學生對自己的學校是最熟悉不過了,但用錄音的形式展示還是第一次,參與熱情高漲。為確保錄制順利,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閱讀,對學校環境進行認真觀察,有些還形成了書面材料。雖然這樣的作業很簡單,要求也比較低,但學生高度重視,這說明教師抓住了文本、生本思維的對接點,設計操作行之有效。
2.追求互補性原則
微作業和傳統的書面作業有很多不同之處,即傳統的書面作業以書寫形式或口述形式呈現,而微作業是通過網絡信息平臺進行操作的,這無疑與書面作業形成互補。因此,在設計微作業時,教師要結合傳統的書面作業進行整體操作,借助網絡信息平臺,讓學生在多重的作業訓練中形成更多體驗。微作業有立體感、靈動性,學生喜聞樂見,而書面作業嚴謹性高,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二者有機結合,其互補性就鮮明地體現出來了。
微作業沒有固定的格式,教師在具體設計時,要有觀照意識,以提升作業的可操作性。如教學《走近我們的老師》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微作業:“教過我們的老師很多,如果讓你為某位老師制作一張感謝卡,你準備送上什么樣的祝福?請將相關話語打在教師提供的電子賀卡上,然后參與網絡展示,看誰的語言設計最貼心。”學生聽說要為老師送祝語,便利用網絡展開搜索,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整合設計。在進行網絡展示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互動評價,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1.內容分層
學生呈現個體差異,這是最為普遍的現象。學力基礎、學習悟性、學習習慣等方面不同,學生的學習表現和作業能力自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教師為學生布設統一的作業,勢必會造成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在設計微作業時,教師要了解不同群體學生的思想實際,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鍛煉的機會。
微作業的內容應具有針對性,呈現形式具有靈活性,所以教師要切準學生的思想基礎展開布設,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如教學《生命最寶貴》時,教師為學生布設了微作業:“愛護身體,珍惜生命,這是最基本的生命態度。為更好地愛護生命,我們不妨開展一次訪談活動,對爸爸媽媽進行采訪,讓他們介紹一些基本的保護方法,然后將采訪內容進行整理,參與班級展示活動。”經過一番實踐操作,學生都能夠獲得不少調查信息,并撰寫成調查報告。課堂展示階段,學生都能夠有針對性地講述采訪經過,并對保護方法進行展示。教師組織學生對展示內容進行評價,微作業獲得圓滿成功。
2.形式多元
微作業是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和操作的,具有立體感、靈動性、互動性。因此,教師要在作業形式上體現創新意識,給學生設計一些生活案例,投放視頻材料,通過動畫展示、辯論等形式,從不同維度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作業設計形式多元、靈動,勢必會給學生帶來更強的信息沖擊,形成豐富的教學發動力。
選擇微作業的形式時,教師要有個性追求,為學生準備多元化的作業,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如教學《安全記心上》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知識搶答的微作業:“今晚八點鐘,老師在網絡互動平臺上進行知識搶答互動活動,優勝者將獲得一定的獎勵。”為準時參加這個搶答活動,學生提前做好準備,早早登錄互動平臺。教師按時啟動競答程序,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經過幾輪搶答,獲得了積分。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出題,準備了多種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等。學生的表現可圈可點,很多題目難度較大,學生都能夠給出正確的答案,這說明學生準備得非常充分。
1.彰顯實踐性
微作業設計要彰顯實踐性,這是最為重要的追求。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生活認知進行全面探究,發動學生展開實踐操作,以形成嶄新的學力基礎。如社會調查、實地觀察、數據分析、案例收集、讀寫訓練等,都是具有實踐性的作業形式,教師要在微作業中有針對地融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實驗操作,以形成客觀的體驗認知。
貼近學生的生活展開微作業設計時,教師要對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有一定的了解,為學生布置帶有實踐性的作業,全面提升作業的質量。如教學《心中的“110”》時,教師為學生布設微作業:“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人販子騙小孩的事情,請大家和家長協調溝通好,自行拍攝一段視頻,直觀展示人販子騙孩子的經過,為大家敲響警鐘。”作業公布之后,很多學生家長積極響應,主動扮演人販子。一番實踐操作,學生順利完成微作業。這些微視頻被快速傳遞給教師,教師經過多重篩選,重點推介優秀微視頻,并對相關演繹給出積極評價。
2.突出互動性
為突出微作業的互動性,教師要對微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利用網絡互動平臺展開廣泛的互動性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合作學習熱情。學生對網絡互動有特殊的興趣,教師如果能夠引入其中,與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討論,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啟迪。教師為學生布設微作業,如投放思辨話題、組織討論競賽、展開搶答游戲等,都能夠形成豐富的訓練啟動點。
家庭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家人是學生最愛的人,教師針對家庭環境展開微作業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形成良性互動。如教學《家庭的記憶》時,教師設計微作業:“家是最溫馨的港灣,關于家的成語、諺語、格言、詩篇、故事,你知道多少呢?請參與網絡交互活動,展示你所知道的家的信息,看誰發布的信息最為豐富。”學生聽說要展示自己掌握的關于家的文化內容,都特別興奮,主動參與。
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其作業設計也需要充分考慮學科教學的實踐需要。因此,教師要展開細致的教學分析,遵循“三貼近”原則,為學生準備豐富的微作業,創設多元化的訓練情境,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