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要求教師在施教時必須注重課外素材的收集。教材中的素材能夠讓學生初步形成學習認知,但教材容量有限,且素材相對滯后,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因此,教師要開展課外素材的收集與整理,豐富素材收集的渠道,把握素材投放的時機,挖掘素材的深刻內涵,提升學生的學習認知,拓展學生的視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外素材;收集;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7-0054-01
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認為“這門學科是在講大道理,沒有實用價值”,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相關素材,從素材中挖掘道德與法治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素材收集是指借助各種方式獲取所需要的素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第一步。生活中鮮活的事例很多,然而教材容量有限,不能將所有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全部容納進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廣泛收集相關的課外素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形成活動體驗。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道德與法治教學亦是如此。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素材支撐,教學活動將是枯燥乏味的。
如教學二年級上冊《這些是大家的》時,教師讓學生觀察人們日常生活中不愛護公物的表現,并記錄下來。不愛護公物的現象還是比較多的,只是學生沒有關注過。接到教師的指令后,學生積極行動起來,有的走到商場里觀察記錄,有的利用網絡搜集資料,有的從報紙中尋找。當然,對學生收集的素材,教師要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使用。
教師的素質修養比較高,往往能夠篩選出適合教學的課外素材,但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才是教學成功的表現。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引導學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電視、網絡、報紙、書籍等手段收集材料。
素材收集好后,何時投放、如何投放是教師需要直面與解決的問題。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喜歡在導入環節投放課外材料,認為教學伊始,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濃厚,此時投放素材能夠營造歡快愉悅的學習氛圍。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只在導入環節投放材料,往往過于死板、單調,而重、難點是一節課中最為復雜的知識點,教師更應該在此時投放材料,為學生答疑解惑。
如《做學習的主人》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困難,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中,教師投放材料:“請大家仔細閱讀素材,看看素材的主人公在遇到困難后采取了哪些方法。假如你遇到了同樣的困難,你會怎么做?”教師在講解重點時,及時出示素材,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從素材中獲得了很大的啟示。
課外素材一般都是生動形象的趣味故事,學生愛聽故事,自然會被課外素材深深吸引。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關注力比較集中時,自然而然能夠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課外素材是以趣味化的故事、案例呈現出來的,蘊含深刻的哲理。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充分借助課內外資源,豐盈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掌握文本知識,形成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提升內在的精神品質。”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學形式的升級,更離不開對課外素材深層次的探究。課外素材是學習活動的載體,是知識傳播的媒介,學生無法挖掘素材深層次的內涵,自然無法達到教學目標。
如教學《生命最寶貴》時,教師展示了以下的課外素材:“一項針對9到12歲兒童的調查顯示,超過80%的學生有過自殺的念頭,而擔心考試成績差,怕被老師和父母責罰是學生產生自殺念頭的最重要原因。2014年,海南一個小女生跳樓自殺,原因竟是班主任為了督促學生學習,創建了競爭性的趣味學習小組,女生壓力太大跳樓自殺。”學生閱讀后,紛紛對材料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學生跳樓自殺的表層原因和深層原因。
學生首先要了解素材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深度探索教材深層次的內涵、價值,這樣才能實現知識的內化,為科學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在具體實施時,教師要發揮集體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
素材是促進學科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收集素材是首要環節,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認知為基礎,引導學生收集課外素材。科學合理地使用素材是教學的核心,學生收集好素材后,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優化與整合,選取積極向上、對學生有一定啟發價值的素材,發揮素材對教學活動的促進作用,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認知。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