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蘭
摘 要: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是現在的語文課堂中出現了很多“偽合作”,一次小組討論看似熱鬧,但往往是幾個學生表演的舞臺。如何有效的學習能喚醒學生的潛能,開啟他們的心智,教師在小組合作中如何發揮引領作用,結合《林沖幫打洪教頭》這一課的教學,從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合作的傾聽、教師教學的引導和評價四個方面來談一談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小組合作; 形式; 傾聽; 引領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4-077-002
提起小組合作學習,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因為這種提法或者說這種形式,大家很早以前就知道,并且還常常在自己的教學中用到。當我們為了營造熱鬧的氣氛,為了緩解問題拋出后無人回答的尷尬,為了向聽課者體現我們所謂的“民主平等”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們是否關注到大部分孩子都沒有真正的參與?我們是否留意到每個班都只有那么幾個少得可憐的“救兵”?我們是否感受到雖然孩子們把身體轉向在一起,而思想和靈魂卻沒有任何的碰撞?這樣流于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要來何用?
也許,我們也曾意識到存在問題,但是卻沒有深入思考過。我們總說孩子基礎太差,孩子不肯開口,孩子貪玩調皮,我給他機會了,他自己不參與。我們總在抱怨孩子怎樣,卻不思考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問題。我們一直自認為很“熟悉”的合作學習為什么不起作用呢?今天,我才知道,不是合作學習這種形式不好,而是我們對合作學習的理解太淺太淺,思考得太少太少。小組合作不是一個簡單的,能一蹴而就的學習模式。它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需要做出很多努力的,并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龐大的工程。
一、形式,小組合作的鑰匙
小組合作學習并不僅僅只是座位方式的變革,因為簡單的座位方式改變既沒有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也未曾注意讓小組學習中每個成員機會均等的參與。導致一部分學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不得不處于“旁觀”、“旁聽”的地位。改變座位方式,是為了便于我們打造小組文化,讓組員以小組為家,形成圓心意識。一個組就是一個團體,一個完整的圓。任何問題,都要以組為單位共同去探討解決,組內每個成員都要參與進來。
例如我在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安排了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三個問題:林沖與洪教頭之間打了幾個回合?兩人分別用了什么招式,根據動詞把這些招式演示出來。從這幾個回合的打斗中,可以看出林沖與洪教頭怎樣的人物性格?完成這樣的小組合作討論,科學合理的分組是關鍵,要按照學生的能力、性別等因素來完成這些問題。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完成第一個問題;比較調皮的男生會對第二個問題感興趣;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一起研討第三個問題;組長可以記錄好組員的回答,最后小組成員再一起檢查討論結果。通過這樣的分組討論,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分層回答問題,避免一些學生只是作為“觀眾”欣賞那些成績好的學生表演。通過小組合作,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優化了學習方法。在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悟方法,進行學法交流,比一比誰的方法好,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能讓學生學會選擇與判斷什么是有效的,正確的,最佳的觀念與做法。總的來說,通過小組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了培養,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傾聽,小組合作的基石
學會合作是時代對人的要求,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課堂上的小組合作的形式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自我的機會,有利于學生人際交往,更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不少的課堂上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當一個學生發言之時,有的同學并沒有認真聽取別人的回答,還是一味地舉著手,不住的喊“老師,我、我”。還有的人則處于一種放空的等待狀態,等同學們說完了,我只需要聽老師的拍板答案就行了。為此,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與人合作的方法。
在教學這一課時需要學生來講《水滸傳》中的故事,如果我組織整班的學生講故事,沒有那么多時間,那么故事會又將成為一些好學生的舞臺。所以我還是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來完成這個環節。我要求每個學生把組員講的故事題目、主要人物記錄下來。傾聽是對他人的尊重,傾聽也是一種學習。傾聽能使自己明白別人觀點想法,或產生思想的共鳴,或引發智慧的碰撞。而那些沒有看過原著的,很難開口說話的,就要求他們復述別人講過的故事,這些方法都能促使學生去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
我們讓每個孩子開口的目的,其實就是想促使每個孩子都要思考,因為他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就逼得他不得不去思考,去組織語言。遇到實在很難開口的學生,我們就先讓他復述別人的觀點,復述他人的話,或者說說別人的觀點和你的觀點有何相同和不同,這些方法都能促使學生去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在復述中,培養了傾聽的習慣,同時也能感受到別人是怎么思考問題的,對他也是一種觸動和啟發。
三、引領,小組合作的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為第一,教助學成,并不是讓老師完全放棄自己的職責。要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作用,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對學情的分析,對教材教參的解讀和領悟,對課堂各種情況的預設,等等。也許,我們大量的準備之后,有些預設,或者有些教學設計沒有用上,但是,我們還是要有必要的準備,能夠保證我們在課堂上能自如的和學生對話交流。要給孩子一杯水,我們自己要有一桶水。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設計了討論文章高潮部分的人物性格,我考慮到這個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式。在教學“柴進厚禮款待林沖,洪教頭席間無禮”時,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分析人物性格,領略名著魅力,讓學生看到一個驕橫無禮,一個謙讓有禮,為之后的小組討論做好鋪墊。在學生討論時,我又時刻關注每組成員討論的情況,當學生說出林沖謙讓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肯定,但是要從“三招制勝”的背后看出林沖的武藝高強、洪教頭的心狠手辣,他們不能一下子領悟出來,我就引導學生去思考這個“三”說明了什么,降低問題的難度,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
四、評價,小組合作的核心
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環,時下的許多語文課,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不管學生回答得怎么樣,理解得如何,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都一味叫好,廉價表揚。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時,教師要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但是一味叫好,廉價表揚,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語文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認為: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閃光點,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和肯定,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對于一些學生普遍能回答的問題,教師不要都給予表揚,應有選擇地加以鼓勵。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一定要慎重評價,對有錯誤但又蘊含點滴創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時,也要給予鼓勵,保護這一難得的創新火花。另一方面,評價不能僅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進行,而必須伴隨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同時還要注意評價的客觀性,使學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訓,明確努力方向,因為只有這樣才顯得更有意義,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能否用好評價機制,是小組合作成效高低的關鍵。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氛圍,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時刻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根主線,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能煥發出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王欣英.初中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探究[J]中小學教育,2016(5)
[2]魯洪偉.怎樣進行小組合作學習[J]https://wenku.baidu.com/view/17a12f0b31b765ce04081427.html
[3]張洪波.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論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