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帆
摘要:小學數學是學生數學入門的關鍵性階段,只有在小學學好數學,學生才可以在以后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傳統的小學教學模式也無法適應新課改的目標要求。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推進,逐漸將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變為生活問題,從而更好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下面本文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的優勢以及其結合的相關策略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際生活;策略
1 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結合的優勢
生活中處處都包含了數學應用知識,數學知識處處來源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情。小學數學教學中,最主要的就是將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的講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進行主動性的學習。下面是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結合的具體優勢作用。
1.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中有很多的數字計算問題,教師在課堂中枯燥無味的講解數學知識,這些枯燥無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也越來越喪失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會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排斥心理,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堂的教學效率十分低下。但是在新課改的教學下,小學數學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將數學講述的內容用生活小常識講述出來,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聽懂數學講述的抽象內容。學生在課上能聽懂,下課后會理解性的做題,這樣也會讓學生能夠有繼續探究數學的欲望,對數學的學習和探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1.2 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的學習不在于學的多,而在于學的精學的透,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應用的實際生活中,或者用數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和實際生活結合,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將學生培養成實踐型的全能人才。在學校方面,不僅方便了老師教學,而且能夠讓學生學的更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3 豐富數學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十分的固定死板,就是背計算,背公式,做相應的計算應用題,無法全面的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但是在小學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的教學課堂中,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結合,教師秉持“生活化”原則,在小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實際,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學生不僅可以學到數學課本的知識,還能夠了解到生活常識,鍛煉學生的常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數學教學內容。
2 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結合的相關策略探究
2.1 加強小組合作交流
在進行策略實施的時候最主要的是增強小學生的參與主動性,通過在小學數學和實際生活結合的高效課堂上加強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讓學生之間能夠探討數學內容和生活常識的關聯,同學之間分享獲得更多的知識。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統計與概率”這一課,這一課的知識很復雜,需要統計并分析數據。學生可能不太容易全面的理解透,此時就需要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作用來解決實際的應用題。教師分設小組利用課下時間來統計學校中不同班級中的學生喜歡玩什么運動,通過統計的數據分析大家最喜歡的運動是什么?不喜歡什么運動。在小組中需要學生相互配合,完成統計調查的工作。通過設計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了解到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2.2 創設有效生活情景
在小學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時,最主要的是創設有效的生活情景,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情景中能夠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必要性,學數學的好處。在此前提下才可以構建數學高效課堂。例如人教版“加法與減法”課程的講述,其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去動物園,一年級有23個人,二年級有38個人,在買門票時共需要買多少張門票?”把課本上的計算內容轉化到常用的生活購買場景中來,在場景中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和好奇心,學生就愿意在情景中探究,同時也更好的將數學和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應用計算中更加仔細謹慎。
2.3 進行實踐課堂應用
雖然在課堂教學中數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但是知識停留在理論的層面,需要進行切實的實際應用,學生才能真正明白抽象難理解的數學知識有什么具體的作用,才能學懂學透。例如“認識人民幣”這一節的講述,其中“一元等于幾角?,一角等于幾分?或者一張一百的換幾張十塊的?”等等。老師在進行本課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課堂實踐應用,相互擔任角色購買東西。平常用人民幣買東西時是怎樣付的錢,一定數量的錢能買幾個自己所需要的那個東西,這樣在實際應用中讓學生提高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力。
3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小學教學中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同時將小學數學的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能夠達到教學學以致用的目的,將數學所學的理論內容應用到生活實際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具體將小學數學和實際生活結合的實際應用過程中,要采用合時宜的目標策略,更好的發揮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結合教學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竇全科.分析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7.
[2] 關曉穎.探究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8.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嘉縣甌北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