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福
摘 要:加強校企合作,推進高職教育改革,提升企業參與資助育人工作的積極性,對提升、完善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校企資助育人,一方面可以利用企業資源投入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另一方面企業可以提供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崗位等,進一步豐富資助育人形式,加大資助力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還能提高被資助學生職業素養、為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本文積極探索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構建校企資助育人新模式。
關鍵詞:校企合作; 資助育人; 高職院校; 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6-167-001
當前,高等職業院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建立了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的完整體系,同時也構建了通過校企合作的資助育人模式,從而通過制度保證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因為經濟困難而失學。校企合作一直以來就是高職院校的建設重點,通過加強校企雙方的合作與交流,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培養出符合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使高職院校教育發展與改革實現新的轉變。通過校企合作構建資助育人模式,主要目標在于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關注和關懷,使其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幫助其解決日常生活困難。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企業逐漸意識到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因此許多優秀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對家庭有困難的學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比如2017年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與遠東電纜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公司每年提供一定數量的勤工助學崗位以及每年提供五萬元獎助學金,用于資助學院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企業的種種善舉進一步延伸了人才教育培養“人才共育、責任共擔”的內涵,進一步豐富了高職院校資源育人體系。
1.目前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資助力度與資助需求仍不平衡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獎助力度,使得越來越多的貧困學生受益。然而,有限的資助只能單一地解決學費問題,或者基本的生活問題,甚至只能解決眼前暫時的經濟問題,因此目前的資助投入還不能解決現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困境。
1.2以無償資助為主,資助形式過于單一
現有的資助形式主要以金錢為載體,暫時解決學習或生活的問題,卻沒有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出發,深入探索其內心需求,資助手段傳統單一,缺乏創新和改革。同時,獲得資助的學生不需要經過努力或不需要承擔任何義務,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評選程序獲得資助,沒有相應的償還要求。單向贈送的資助形式容易使學生降低了對自身的要求,形成不勞而獲的思想,而且容易限制獲得資助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導致其依賴性強,一心等待資助,而不通過自身努力改善現狀。
1.3資助認定困難,貧困生數據失真
目前,多數高等職業院校是以學生上報的家庭情況調查、地方出具相關證明的形式來確定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然而實際上家庭日常消費情況以及學生的具體生活條件難以統計,再加上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資助級別的判定具有主觀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很多學生為了獲得利益和補助而提交虛假材料和證明,對家庭經濟情況進行篡改和瞞報,這嚴重影響了資助工作的正常進行。
1.4部分學生自尊心較強,拒絕受助
高職院校資助工作所面臨的對象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而這類學生通常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以及生活環境較差等原因,形成嚴重的自卑心理,在面對學校給予的救助、補償時,通常在強烈自尊心的影響下難以接受,他們不愿意讓公眾得知自己的“貧困身份”和家庭情況,不想讓自己成為“被救助”“被同情”的對象。所以,這類學生雖然符合資助條件,但是往往卻因為自己的自卑心理而主動放棄資助。
2.淺析校企資助育人新模式
高職院校成立的校企合作資助育人模式能夠有效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生活困難,為其提供自食其力的機會,并且將培養學生成才作為根本目的,發揮資助育人的作用和目標。
2.1校企合作“訂單班”,打通貧困生入學、就業通道
在校企合作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優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企業為貧困學生承擔全部學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費用。同時企業參與學生的培養過程,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崗位實踐,嫻熟操練專業技能,學生畢業后直接到合作企業就業。當然,學生和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前,學生要積極了解企業結構和認識本專業發展前景,通過慎重考慮后決定是否參與“訂單班”培養模式。
2.2企業作為資助主體參與資助育人工作
校企合作的企業作為資助主體,積極參與資助育人工作。企業可在高等職業院校設置相關獎學金,獎勵給工作表現較好的學生,同時為優秀的貧困生提供畢業實習的崗位。校企合作能夠使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和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實習期間鍛煉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鞏固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同時校企合作還可以共同為貧困生提供獎學金、助學金等,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賺取生活費,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2.3發揮企業導師優勢,由“受助者”向“資助者”轉變
很多貧困生由于自己的“貧困身份”形成嚴重的自卑心理,既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家庭情況,也不愿意接受任何資助,這樣學生是“自卑”與“自尊”的矛盾體,僅通過物質幫助并不能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因此需要將“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相結合,鼓勵他們接受自己的家庭情況,勇于面對自我,用自食其力的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企業導師可以帶領貧困學生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為他們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讓他們明白自己也可以幫助他人,使他們從“受助者”轉變為“資助者”,從而淡化內心的自卑心理,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