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錯誤反映的是學生探究活動中出現的偏差,當學生出現偏差時,教師不應該將學生的偏差直接否定,而應通過一定的提示,從具體的錯誤點進行分析,正確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激發其繼續探究的興趣,并能夠有效地對錯誤進行交流與互動,在交流和互動中完成糾錯過程。教學中教師對“錯誤”避之唯恐不及,課堂的教學尤其是在大型觀摩教學活動中,追求的是“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無縫”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錯誤;有效;巧妙;引導
曾經有這么一位特級教師說過:教4+3=7的老師是合格老師,教4+3=?的老師是好老師,而用4+3=8來教的老師才是優秀教師,顯然,這位老師的話表達了這樣一種教學思想,“錯誤”可以激發學生的心理矛盾和問題意識,更好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對錯誤進行有價值的開發利用可轉化為教學資源,這種思想無疑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應當重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將學生所犯錯誤看作能力培養最重要的階段。而我們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對“錯誤”避之唯恐不及,課堂的教學尤其是在大型觀摩教學活動中,追求的是“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無縫”的教學效果。
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探討如何巧妙地利用數學課堂中的錯誤資源。
一、 以“錯誤”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
理想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課堂上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積極引導,才能拓寬學生的思維,使我們的教學環節更精彩,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真實。
如我在講整十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除法時在學生預習后,我讓學生把看到的主題圖編一道應用題,一位同學先說了問題,“可以分給幾個班?”。我問“這是一道應用題嗎?一個應用題應有幾部分組成”。學生們立即提出缺少條件。那么條件是什么呢?同桌說一說,通過看、說學生找到了條件,列出了算式。我問“80÷20=?”另一位同學回答40,是40嗎?說出你的想法。“先不看80和20末尾的0。8÷2=4所以80÷20=40”。誰有不同的想法?蘇琳立馬回答“老師是4不是40”。說出你的理由。“因為20與40相乘是800不是80,20×4才等于80,所以80÷20=4”,這時我又出示了80×20引導學生做了對比,又是一位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這樣兩條規律:(1)整十數乘整十數,先不看因數末尾的0,積的末尾要加0。(2)整十數除以整十數,先不看被除數和除數個位的0,商的末尾不加0。這時同學們真正感悟到了這位同學的錯誤所在。就連平時一般不愛發言的一些同學在這一節課也積極舉手發言,臉上也有了笑容。整個課堂師生都充滿了愉悅的心情,品嘗到了解決問題的快樂。
二、 適當引導,從錯誤轉向正確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發現學生的答案不對時,盡量要正確的引導,通過教學的藝術和技巧,“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暗示學生或輔助學生在提問時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錯誤,并且在經歷中體驗自己的錯誤并且主動改正,有的時候,在學生展露自己思維和想法時會不經意地拋出另一種思維,引起更多學生的思考,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故意這樣問學生:“能被2和5整除要看這個數個位,那么請同學們想想個位是怎樣的數能被3整除呢?”大部分學生回答:個位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我順勢問:“那請舉例有哪些數?驗證一下。”在學生的舉例驗證中,學生會發現一個數能被3整除看個位是不行的。自然對新知識有一種探究的欲望,這時再提出你們能舉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點嗎?“你們所舉例的這些兩位數,如果調換它們的數字,還能不能被3整除呢?”等等一連串的問題引發學生交流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不但經歷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探究過程,糾正了認識的錯誤,還對能被3整除的數的規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 利用錯誤資源,讓學生進行自主反思學習
“數學是思維訓練的體操”。因此對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數學素養一直來備受關注。例如學生在計算“周長和面積”時,常常會出現求圖形的周長,有的學生卻求了面積,求面積卻變了求周長。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總是混淆。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學中,我沒有對這個錯誤進行分析和糾正,而是讓學生從摸一摸課桌的活動來區分周長和面積有什么區別?課桌的周長和面積是怎樣計算的,為什么它們的計算會不相同,還有哪些地方會用到周長和面積的知識等等。這樣,讓學生在反思中,周長和面積的概念在學生的腦海里明晰了,從而對知識得到更好的掌握。
總之,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巧妙利用,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探討、嘗試中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區別,發現規律、掌握方法,讓錯誤成為數學課堂的教學亮點,為教學添色彩,活鮮亮。
作者簡介:
劉曉慶,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