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紅紅
【摘要】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關系到教學設計是否有效,影響著學生閱讀素養能否提升。本文結合教學案例,介紹了如何從學生體驗為視角、文體特征等方面開展基于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文本解讀。
【關鍵詞】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文本特征;閱讀教學
一、文本解讀的意義與視角
文本起著承載語言知識、傳遞文化內涵、反映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作用。文本解讀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點,對教師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升課題教學實效有極大意義和幫助。對文本解讀的高度決定了課題教學的高度,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了課題教學的內涵。(葛炳芳,2015)。教師要充分關注對教學材料的解讀,在解構文本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教育部,2018;指出,深入研讀文本,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對教師設計好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是教師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創設合理學習活動的重要體現。
文本解讀可以從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編者與文本三個分析視角入手,每一個解讀視角可重點聚焦文本的某一個側面,如文本亮點、文本難點或文本的人文內涵。下面,我來談談以學生的體驗為視角。
以學生的體驗為視角,分析文本的難點,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課標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一個完整的文本賦予語言以主題、情景和內容,并以其特有的內在邏輯結構、文本特征和語言形式,組織和呈現信息,服務于主題意義的表達。所以,適當的時候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驗一把,讓他們自己進行文本解讀,當然,作為老師的我們要給予一些引導。
二、基于文本解讀的教學設計例析
本文以筆者和結對子老師探討的一節課為例,淺析如何從研究體裁出發,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并把文本解讀的成果落實在教學設計與課堂實踐中。本課教學內容為北師大版Unit 13 Lesson 4? First Impressions。這是一篇記敘文,按照故事發展順序,圍繞“第一印象”,介紹了主人公Jenny和Jane 初次相遇時的誤解和矛盾,以及后來冰釋前嫌成為摯友的故事。
【教學片段1】look at the title, the picture and go through the text to figure 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Tips: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點評:直接以六個問題為切入口,簡單明了,因為他們是代表記敘文的五個要素的,先找到這幾個點,基本上文章的大概意思便清楚了。
【教學片段2】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thinking map.
點評:這一環節采用了另一個文本解讀方法:主線意識。主線是指文章發展的線索,分為明暗兩張線索。很明顯本文的明線是故事的發展,就是動詞,而暗線則是這些表示情感變化的形容詞。閱讀教學主線意識包括三種活動。1.勘探主線,調查和找尋線索,根據課文內容梳理課本內部的邏輯結構,形成主線的雛形。2.提取主線,文本意義先步驟后,用詞義概括方法提取文本語義、形成意義線索。3.活用主線,讀后表達步驟,提取主線之后的言語生成。從勘探主線,明了記敘文結構六要素;提取主線,緊緊抓住“events”與“feelings”兩條貫穿全文的明線和暗線,引導學生關注主人公的動作和情感,由動作情感變化感知人物性格;活用主線,學以致用,復述故事,敘寫自己的個人故事,提升了學生解決人際溝通的能力。
三、結束語
任何體裁的文本都有其內在的邏輯與層次體系,把握了這一關系,就可以弄清文本脈絡,準確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體裁,把課文進行分類,設計出不同的閱讀要求,從體裁角度出發給予學生必要的閱讀指導,從而使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從研究文本體裁出發教學閱讀教學,能使學生掌握相對穩定的、可以借鑒和依賴的體裁模式,強化學生對這些體裁的閱讀駕馭能力,也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葛炳芳.英語閱讀教學的綜合視野: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葛炳芳.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材料處理:解讀與使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