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娟

【摘要】相比其他行業來說,金融行業更依賴于大數據分析模型,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如何將大數據分析模型合理、科學地運用到審計工作中是金融行業管理者重點關注的問題。其中,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的上漲,人們對保險的認知越發深入,使保險企業日常經營中的數據急速增長且形態多樣,從紙質到電子、文字到音頻增加了審計工作的難度,同時也促進了財險審計方式的轉型。本文主要對大數據分析模型在財險審計中的運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大數據分析模型;財險審計;運用
一、大數據對財險審計工作開展的影響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促進審計工作信息化的進程,進一步促進保險企業審計工作的轉型,大體主要有以下四點轉變:
(一)審計目標發生改變
在以往的方式中,審計工作主要通過事后對數據的檢驗、對比分析以及觀察、訪談發現其中存在的違規或者違法行為。而在大數據化的時代,審計目標擴展到事前對風險進行評估、關注企業的效益等方面,整體職責也從以往發現企業經營活動中違法違紀行為擴展到對企業運行制度、風險防控、洞悉未來走向等。同以往相比,改變后的審計目標更符合現代財務管理的要求。
(二)審計內容發生改變
傳統的審計工作主要是對保險企業經營收入、支出等具體的數據進行檢驗、分析,審計的數據主要指數字。但隨著金融行業的迅猛發展,人們對保險意識的增強,作為一種對沖風險手段的保險也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保險行業經營中的數據信息急劇膨脹,而且其產生的數據不單指數字,從二維、關系型數據模式轉變為三維、多元化數據,包括各種形態的文本、音頻、視頻、訪問日志等,數據的涵義更加廣泛。這也意味著審計工作的內容發生改變,其需要審查的內容也隨之多樣化和復雜化。
(三)分析技術發生改變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同時也給保險企業的審計分析技術帶來了新的轉變,從原本簡單的數據分析衍生到五個基本面分析。第一面是通過圖表形態展示企業數據分析過程和預測數據走向的可視化分析,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最直觀的經營活動分析:第二面是通過海量隨機且相關度不高的數據構建數據挖掘模型,挖掘數據深處的信息,從中提取出有用的數據:第三面是將前兩個過程中得出的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從而做出預測:第四面是通過一些工具完成自動提取信息數據的語義引擎,這些工具的選擇依據是擁有可以提取、解析和分析數據的能力:第五面是數據管理,通過將流程標準化處理,并選擇適合的工具管理數據,保證數據的質量。
(四)審計思維模式發生改變
審計思維模式在大數據時代下的轉變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首先,審計模式從原本的抽樣審計轉變為全面審計,包括對各類專項審計、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計,在數據抽取上更為全面,從范圍上保障了審計工作的有效性。其次,由于大數據時代的數據類型更加復雜,而財務數據已經是對原始數據加工處理后的數據,所有從原本基于財務報表數據的基礎轉化為以原始數據為主,保證數據的原始性和完整性,進一步提高了審計數據質量、確保數據的完整性。最后,將重因果轉為重關聯。因果關系重視數據之間眾多關系的一種,一些數據雖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因果關系,但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基于此,以審查數據之間的相關性為重心更加全面和合理。
二、大數據時代下財險審計工作開展的方向
(一)以數據挖掘性分析為主
傳統模式下的審計主要通過查詢分析、多維分析模型對數據進行驗證、分析,對數據的解析停留在表層。而大數據分析技術主要利用數據庫、模型預測工具等對數據進行分析,深入挖掘數據信息,推動審計工作從原本的驗證分析轉向挖掘分析,從更深度的角度發現數據之間的關聯。
(二)以風險預警為主
以往模式下審計工作的主要職責是發現存在的問題,一般多在事件發生一段時間后,數據形成一定的規律性,審計部門事后展開工作,收集、分析數據,這種形式導致審計分析出的結果過于滯后,難以對企業的經濟活動提供及時的信息。而大數據技術直接涵蓋主要影響數據,其一般是通過建立財務、業務審計統計分析模型,設置風險預警指標,跨領域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得以及時捕捉該行業存在的異常動態及疑點,對其進行針對性識別、評估,提前預警,防范未來可能發生的較大的風險。
(三)以云審計為主
大數據時代同樣也帶來信息化的建設需求,保險行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拉動力之一,保險業以保費收入、服務客戶做大做強,機構遍布全國。在傳統審計模式中,多給予二級機構經濟責任審計的權利,這樣的審計模式缺乏獨立、客觀性,總部對下級機構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了解,審計工作形同虛設。在新的轉型中,保險企業總公司審計集中管理,利用云計算構建“云審計”,采用分布式存儲方式構建數據平臺、提高數據查詢效能,實現所有機構審計所需的核心業務、財務數據的集中、整合,利用云計算工具實現數據的分析和匯總,從而保障審計工作中數據的完整性,增加了審計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總部經營管理層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掌控,及時整改,同時還能實現審計結果在各部門之間的共享。如在2018年,永安保險公司就選擇將稽核部撤銷,成立審計中心,審計中心由原來的經營層管理模式改變為黨委、董事會直接領導,審計工作由原來的總、分二級管理模式改變為總公司集中管理,分公司不再有審計人員,上收二級機構對三級機構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同時擴大審計覆蓋面,并建立了符合審計中心管理模式的審計管理平臺和在線作業流程。
三、優化大數據技術在財險審計工作中應用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大數據工作模式
傳統的審計工作模式中,主要以科室、部門進行獨立的審計,數據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滿足大數據時代的要求,故而在大數據技術的普及下,保險企業根據審計項目進行扁平化管理,一般成立項目組、項目組下有非現場分析小組、核查小組等。審計責任人對所有審計項目結果負責,項目組組長負責制定審計方案、決策等:非現場分析小組主要由能力較強的審計骨干和計算機專業人員共同負責,負責設計方案的具體實施,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線索:核查小組主要負責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核查,由一線的審計人員組成。
(二)運用科技平臺,開啟跟蹤審計模式
大數據模式下的審計工作不單只在停留的時候進行分析,而是從預測開始,通過綜合性審計數據分析平臺處理各類型數據,實現大規模數據有效性處理,進一步實現從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面跟蹤性審計工作的開展。例如通過部門預算執行分析平臺,將保險企業各分支機構獨立存在的預算編制、部門決算等進行標準化數據整合和處理,并結合預算執行數據關聯企業各環節中的資金,從而可以全面地對企業的資金管理進行分析,有利于實現預算單位中審計工作的全面覆蓋和實施動態跟蹤。
(三)深入挖掘,開展宏觀經濟形勢預測
保險企業可以利用數據挖掘、模型預測工具開展審計工作,深入挖掘數據中存在的關聯性,而在數據的分析中,審計人員可以利用統計工具簡化這個過程。同時在對數據深入的挖掘中,保險企業可以預測到目前本行業或者在目前發展趨勢中將會存在的問題,為企業制定宏觀經濟下的決策計劃提供參考。
四、結束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大數據分析技術在財險審計中的應用導致保險企業的審計管理開始轉型,并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更好、更高的要求。大數據分析技術是應大數據時代而出現,同時也將企業的審計工作推向了大數據審計,企業需要加快人才、技術等的積累,不斷對審計工作進行改革,從而提高大數據技術在財險審計中的運用效果,使其更好對推動保險企業審計工作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