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無法將“詩意”與理論嚴謹的物理學科聯系起來。但伴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諸多教育者的探究嘗試和大膽創新下,創建一個“詩情畫意”的物理課堂,無疑是對“具有中國特色”物理課堂的一種創新,同時也是有效整合學科資源的一種巧妙方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詩意”教學;創新;實踐
帕斯卡爾這位法國學者,曾經在自己的《思想錄》中指出,對于一切事物懂得一些比懂得某件事物的一切要更好。而我國大學者胡適也曾經說過做學問,就是要“博大精深”,既要無所不知也要非你不可。從中可以看出,學有所成之人都是打破學科界限,由此及彼無所不及的。初中物理新課標中對物理課程“價值表現”提出了要求,即通過學習要讓學生們領略到自然現象里的和諧和美妙,從而培養他們終身探索的意志與信心。自然界的和諧和美妙,在我國是詩一般的存在,中國的古曲詩詞里,就包含著很多有趣的物理現象。相比之科學嚴謹的物理學科,中國傳統詩詞更讓學生有親近之感,將兩者結合起來,展開“詩意”的物理教學,既能夠讓學生們在詩的美麗意境中學習物理知識,還可以于物理之中感受自然和諧,對于學生積極的物理情感培養十分有益,同時對中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也能夠起到促進作用。為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詩意”的物理教學進行了深入探究。
一、 以“詩”為引,導入新知
新知的導入方式對于一節課整體質量和效果都起著關鍵作用。在物理教學中,多數教育者習慣以實驗、問題等形式導入新知,的確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激發起學生們一定的興趣,但筆者通過以“詩”為引的方法,卻會出現“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絕佳效果。如在講到“聲音的發生與傳播”相關內容時,會先提問學生:“有誰會背誦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學生們聽到這樣的問題都感到很新奇,一開始并不明白為什么在物理課上還要背詩,但由于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因此很配合地就朗讀起來,而當學生們背完詩之后,馬上引入物理課題:“從物理角度想一想寒山寺的鐘聲是怎么來的?”很少有學生會想到“詩”與物理之間會存在某種聯系,故而這個問題一拋出,無疑給學生的思想與心理注入一支“強心劑”,他們在驚詫之余,帶著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心開始了分析。就在學生有些不知如何下手時,再進行引導:“這里面不但涉及聲音產生的物理知識,還有關于聲音的傳播與反射。”讓學生們試著從這個角度重新解讀這首的《楓橋夜泊》,果然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二、 營造“詩意”氛圍,彰顯物理“美學”
有的學生之所以不喜歡物理,多是因為先入為主地給物理冠以“抽象”之名,很少有學生能夠想象到物理同樣會帶給人以美的享受。借用中國傳統詩詞為物理教學營造一種“詩意”氛圍,讓學生們以輕松愉悅的心情認識不一樣的物理,對于轉變學生對物理的看法,打消他們學習物理的消極心理大有裨益。如在學習到關于“運動的描述”相關內容時,其中涉及幾個概念:“運動、靜止、位置、參照物”,怎樣讓學生們能夠很快理解看似比較枯燥的物理概念?此時可以借一首詩《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入境:“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在這首詩的末尾加上問題:“為什么詩人會在詩中產生‘是山動?是船行?的矛盾心理?”“明明山是不能動的,為什么還會有‘看山恰似走來迎的錯覺?”“看山山不動卻原來是船行又為什么?”從詩中引出的這一系列問題,就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想到有關運動和靜止的問題,而在山的“動與不動”之間,再引出參照物的概念學生們就會感覺如臨其境,豁然開朗。最后再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從詩句之中總結物理現象,不但能夠提高他們知識的“遷移能力”,還使他們掌握了學習物理的一種新方法,起到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效果。
三、 挖掘物理里的“詩意”
用浪漫的詩行和詩意的語言來演繹物理的經典與魅力,以浪漫有趣的形式講述物理,給學生帶來詩意的物理和詩意的生活,是培養學生物理情懷和物理精神的一種創新方法。如讓學生看物理里的“詩”,改寫李白著名的《月下獨酌》:“當我舉頭看到了明月,它反射著太陽的光亮,清霜灑滿一地,是萬有引力將你我牽絆了千年億年。在遙遙相望的今夜,舉杯邀你共賞,你卻始終無法走進心房。于是借清輝將一紙信箋傳遞給你,僅一點二八秒的時光紅暈就爬上了你的臉龐,我望著杯中你虛幻的影像,急急飲下,借機掩飾了我與影子的孤單與倉惶。”而在做“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時,同樣也可以以詩的形式來記錄實驗現象:“玻璃瓶底,被熾熱的火焰灼燒;紫色的顆粒無處可逃;只能化作一縷蒸氣,舞動著紫色薄紗;如一曲霓賞羽衣,撥動著你的心跳。”用詩的形式表達物理現象與物理規律,會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不但能夠對物理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還會提高他們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
高考新政策的推行,讓多年來傳統意義上的“文理分科”面臨破冰之勢,它給了家長與學生更多選擇,同時也讓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考驗。學科之間的界限已經在逐漸模糊,物理可以如詩般浪漫美好,當新時期教育者賦予它以詩意之美,會讓它更加閃耀出它特有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楊清賢.物理的教與學可增加點詩意[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33(11).
[2]李順清.初中物理教學中對美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2):192.
[3]陳育豪.初中物理課本章節前導讀的教學設計[J].考試周刊,2012(23):130-131.
作者簡介:
俞愛蘭,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鐵佛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