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薇 趙寧 王德信
[摘要] 農產品生產向農產品深加工轉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菏澤農產品深加工存在著規模化企業少,帶動力量薄弱;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多元化水平較低;科技創新人才不足,深加工技術落后;品牌化、產業化不高等問題。從人才、管理、政策、融資、發展模式等方面給予了策略分析,為菏澤農產品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對策。
[關鍵詞] 菏澤市;農產品;加工業;現狀;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6.5[文獻標識碼] A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加工可以分為初級加工和精深加工兩大類,初級加工是把農業生產活動中獲得的糧食、油料、果蔬、禽蛋奶、菌類、水產品等動植物、微生物產品經過清洗、分揀、干燥、去殼、分類、分級、包裝、冷藏等簡單加工的過程,農產品的基本屬性和性狀均未發生本質變化。精深加工是把農產品深層次、多元化加工過程,工藝復雜、農產品原料自然屬性變化較大,即物理化學性質發生較大變化,營養成分被分離成不同終端產品。深加工是在初級農產品基礎上進行的,是具有高能附加值的產品,是農產品附加值再提升、利益最大化的主要方式,是農民增收的最直接途徑。在當今社會,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再只是為了吃飽,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如何吃的健康,如何吃的有營養。我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強國,農產品總量在世界中處于領先地位。但是農業供給側明顯過剩,需求側明顯不足,造成農業初級產品滯銷、價格低迷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通過對農產品深加工進行精細利用,是農業提質增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發揮農產品最大效益的有效方式。
1 菏澤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現狀
菏澤是著名的農產品商品化生產基地,動植物資源豐富。可食用的植物資源有700余種,藥用植物、菌類植物100多種。主要糧食產品為小麥和玉米,瓜菜四季豐盛,年產蔬菜2000萬t,花卉資源豐富,中藥材資源達400多個品種,年產近2萬t。林業資源廣袤,是全國首批四個平原綠化達標地區之一,是國家批準的林產品交易中心,木材蓄積量1340萬m3,占山東省六分之一。魯西南大黃牛、小尾寒羊已成為菏澤優勢產業,并通過中國科學院的技術鑒定。近年來,菏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2018年7月發布了《菏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快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大力倡導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截止 2018年,農副產品加工產業企業達到2000多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的50%以上,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多億元,同比增長8.5%。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產業市場行情不景氣的情況下,菏澤農副產品加工業仍然呈現出良好平穩的發展態勢,有力推動了菏澤經濟快速發展。目前食品加工業、牡丹籽油加工、紡織制衣業、林木加工業已逐步形成規模化、集群化的態勢,食品加工業中糧油、果蔬、畜禽三大優勢行業格局基本形成。
2 菏澤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菏澤農副產品加工業雖取得長足發展,但多數仍處于初級加工發展階段,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化企業少,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菏澤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眾多,但從整體上看,仍沒有擺脫“小、低、弱”的局面,農產品加工業規模小,科技創新能力差,龍頭企業品牌意識弱,全國知名企業偏少,直接制約著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2.2 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技術薄弱,多元化水平較低
菏澤擁有蘆筍、牡丹、山藥、西瓜、西紅柿、大蒜等豐富的特色農產品,是全國著名的 “牡丹之鄉”、 “西瓜之鄉” 、“西紅柿之鄉”、“蘆筍之鄉”、“大蒜之鄉”。 同時擁有魯西南大黃牛、小尾寒羊等優勢畜牧業養殖,但是菏澤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層次不高,多元化程度較低,研發力量薄弱。例如牡丹產業是菏澤的優勢產業,2018年菏澤牡丹種植面積達3.24萬hm2,牡丹加工企業僅有幾十家,涉及牡丹籽油、化妝品、糕點等,多元化水平較低,高附加值產品較少,急需開發新產品。
2.3 深加技術落后,科技創新人才缺乏
深加工技術落后,設備更新慢,科技創新型人才極其匱乏,據統計,在2000多個食品加工企業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技術匱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技術開發投入不足、整體裝備水平、工藝技術較落后、新產品研發和升級嚴重滯后,發明專利產品、知名品牌欠缺的現象。在菏澤市農產品加工、食品行業工作人員中,具有大中專學歷人員不到5%;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低,造成產品成本較高,國內發達地區利用率達到了60%,而在菏澤利用率不到10%。另外加工企業中高素質科技管理人才缺乏。
2.4 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缺乏品牌競爭力
目前各種農產品基本具備生產操作規程,但是農產品加工操作規程,特別是深加工操作規程缺乏,我國農產品加工標準化工作起步晚,滿足不了農產品更新和產業升級的需要,隨著農產品行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相關條文的出臺。例如牡丹、山藥、小尾寒羊等菏澤特色農產品同樣缺乏生產標準、操作規程等,高產優質種植、養殖技術缺乏。品牌培育滯后,生產方式落后、生產結構不合理等現象依然存在,農業供給側矛盾突出。
2.5 產業化水平不高
目前,菏澤農產品加工企業2000余家,雖然發展勢態良好,但是多數優勢農產品生產還處在粗放、分散經營階段,產品質量不穩,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不高,菏澤很多農產品仍然以出售初級農產品為主體產業,大部分以原料生產和初級加工為主,例如菏澤的陳集山藥、牡丹、蘆筍、南王店的西瓜、萬福社區的甜瓜、定陶黃店的玫瑰等,深加工、精加工極其缺乏,生產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造成農業產業鏈條短,帶動能力弱,農業發展緩慢,很多優勢農產品品牌化運營程度低,嚴重影響菏澤農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
2.6 資金短缺問題嚴重
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基礎產業的延伸行業,屬于輕工業發展階段,需要大量生產資金配置,而且資金周轉周期長,另外農產品加工企業多屬于中小微企業,抵御風險能力弱,政府資源配置效率低,且多為分散占用,閑置資產較多。資金短缺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的一大難題,急需破解。
3 菏澤市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策略
3.1 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構建農業產業示范園區集群化發展模式
大力培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利用先進的技術及市場優勢,帶動中小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區域化發展,集群式發展;根據縣域農業經濟特色,確定重點發展企業,建設各類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產品加工園區集聚,形成園區向集群化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強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檢測中心以及農產品保鮮、貯藏和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建設。
3.2 積極開展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農產品綜合利用研究
根據菏澤主導農產品產業和特色農產品,積極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以發展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為突破口,形成特色終端產品。重點發展菏澤具有優勢的主導產業,例如牡丹產業、山藥產業、蘆筍產業、西瓜產業、玫瑰產業、小尾寒羊產業、木材產業以及部分中藥材產業等特色農產品產業,走精深加工、多元化加工之路,加強綜合利用,特別是農產品加工后下腳料、副產品的深加工,實現農產品高增值發展。
3.3 構建人才發展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提升創新能力
實現農產品精深加工及多元化加工的核心是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人才是先進技術的根本保障,吸引、培養、留住農產品加工人才是農產品加工業得到大力發展的根本保障。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積極調研,改變人才引進政策、人才使用政策。給人才營造寬松、愉悅的工作環境,在注重高層次人才物質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需求。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理念,理解人、尊重人、關懷人、成就人,建立良好的人才企業歸屬感,采用各種形式,不拘一格引人才、用人才,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的創新驅動發展。
3.4 大力實施品牌策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品牌是用以識別優質農產品并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區別開來的商業名稱及其標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化戰略是農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可以有效推廣農產品,可以借助品牌優勢提升農產品價值,取得超額利潤,擴大市場占有率。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是增強菏澤農業競爭力和拓展農產品市場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菏澤培育了一批省內知名品牌:如歸一牛奶、蘆筍罐頭、王光燒牛肉、谷雨牡丹籽油、東明粉肚等農產品加工品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開拓了部分市場,但是這些品牌產品的知名度以及市場占有率十分有限,有的僅僅是地方性品牌,而不是國家知名品牌。市場競爭主要是產品競爭,產品競爭主要是質量競爭,因此要打造菏澤農產品加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加工的品牌建設,樹立農產品加工的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程度。要實施農產品加工品牌化戰略,必須規模化生產,重點培育有實力、前景廣、規模大、帶動性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支持重點企業進行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地理標志的認證,擴大名牌影響力和創建自主品牌,爭創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
3.5 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農產品加工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中心,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只有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農產品加工業需要雙向延伸,向上延伸與農業一線生產緊密聯系,向下延伸,與服務業相互貫通,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才能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培育新動能。
3.6 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資金投入
資金短缺是困擾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瓶頸之一,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人才資源,二是發展資金保障。面對目前菏澤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企業發展中資金問題,各級政府要加大農產品加工業的資金投入,在稅收、融資政策上給予傾斜,通過市財政安排專項發展資金,大力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在外資引入、貼息貸款、降息貸款等政策上充分發揮政府調控職能。此外積極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借腦引智,多方發展。
4 結束語
堅持“科技興農”方針,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走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的道路,依托地方特色農產品優勢,構建起農產品的種植、養殖與加工業、流通渠道的一站式融合體系,形成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品牌引領、農民參與、產加銷相銜接、貿工農一體化的農產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才能為農產品深加工業提供新動能。
[參考文獻]
[1] 張曉.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模式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2] 米雪.開放三十年我國農產品加工研究(1978-2007)[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
[3] 張敏.菏澤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08(10):240.
[4] 劉詠紅,黃友洪.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企業技術開發,2012,31(25):102-104.
[5] 馮曉杰,牛曉艷,馮曉霞.內蒙古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8):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