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
摘要:識譜能力作為基礎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學習者的基本技能,也是音樂學習者建立音樂審美的關鍵。當前,我國部分學校在識譜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造成多數音樂學習者在經過多年的音樂學習后,仍存在不識譜、不會唱譜的情況。本文通過確定教學定位、改良教學方法等措施來提升當前的識譜教學水平,希望給同業音樂教育者帶來幫助。
關鍵詞:音樂教學;識譜教學;教學定位;教學方法
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對學生識譜能力的要求,“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學習并掌握常見音樂基本要素,了解樂曲常見的題材形式,能夠演奏、演唱、識譜、編創”;“對音樂創作的基本方法進行了解,能夠在建立起音樂聽覺感知的基礎上識讀樂譜,可以運用樂譜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去”?!靶抡n標”實施以來,我國的音樂教學定位逐漸從注重音樂技能的學習過渡到注重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然而,目前我國多數學校在音樂基礎教學方面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逐句教唱、模仿教學來進行授課。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立竿見影,馬上就能學會需要演唱的歌曲,但是對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培養收效甚微。如何將識譜教學貫穿到學校音樂教育中,夯實學生音樂素養基礎,是筆者經過長期思考,想要通過本文表達的內容。[1]
一、學校教學現狀分析
(一)音樂教學定位
在“新課標”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被放在了主要的位置。識譜能力通常被認為是知識性的內容,被大多數教師忽視了。然而,識譜能力并非僅僅是知識性內容,通過識譜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內心聽覺,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理解和體驗音樂。另外,在“新課標”中對學生識譜能力要求只提到“學生要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而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無法衡量“一定的”標準到底是怎樣的,導致教師無法確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學校在對待音樂課程的態度上,不能僅僅認為音樂是副科,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提高音樂教師整體教學能力,明確音樂教學定位,將音樂素養高低作為人才培養的標準之一。
(二)音樂教學方法
目前我國在音樂基礎知識教學部分還沒有一套系統的、科學的教學方法,音樂教課通常都是采用講授法和模仿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清楚究竟為什么要學習音樂,不知道每首樂曲想要表達怎樣的深層意義,對音樂學習沒有深入的體驗。學生只是單純地記住音樂,而未能體會到音樂層層起伏的美感。
在學校的音樂學習中,通常是教師彈奏,學生反復跟唱,最后達到熟練的教學效果,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過于一板一眼,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感到枯燥乏味,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識譜教學過程中,應當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貼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同時創造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多變地進行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在音樂素養提升的同時,掌握音樂基礎知識技能。[2]
二、識譜教學實踐建議
(一)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反復的音準練習會使學生產生疲憊感,在識譜教學過程中,應當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第一,可以先學歌詞,再進行唱譜練習。在學生對樂曲的音高有了一定的感覺之后,再進行唱譜學習,能夠有針對性地對難點進行學習。
第二,先練節奏,再進行識譜。教師可以先將樂曲中的難點節奏進行講解,結合律動訓練和節奏朗誦訓練,將節奏先熟悉之后,再進行識譜練習。
第三,每首樂曲中都可能會存在重復或者相似的句子,可以先進行分段,再進行識譜練習。相似的樂曲可以由學生自學完成,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鞏固老師講授的內容,也可以檢測學生是否能夠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二)創造情景,激發識譜興趣
單一的講授知識會使學生感覺到枯燥和乏味,在識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創造一些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識譜教學需要學生快速地調動腦、眼、口、耳、手等多處感官,是學生內心聽覺、節奏、音準、速度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基礎。音樂學習過程中可以增添其游戲色彩,本身音樂就具有游戲性,通過音樂游戲可以調動身體的各個感官,發展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
利用柯爾文手勢來增加識譜教學的生動性,柯爾文手勢是由約翰柯爾文發明的通過借助手勢來表示抽象音高位置的教學手段。通過不同的手勢可以表示各個音階之間的高低關系。在識譜教學中,通過運用柯爾文手勢不僅能夠提高唱名準確度,還可以增強課程的生動性,有助于學生的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我國基礎音樂學習中,想要對曲目進行正確的演唱,必須把握好音樂的節奏和音高。然而抽象的概念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比較有難度,柯爾文教學將抽象教學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通過不同的空間位置的手勢將音高表現出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感知程度,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手勢進行創造,提高創造能力,完善審美體驗。[3]
(三)磨耳練習,提高識譜能力
通過音樂欣賞進行磨耳練習,在音樂欣賞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識譜教學。首先,以聽為主地進行音樂欣賞,在音樂欣賞的同時,要求學生進行聽辨、視唱和背唱。然后,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訓練學生對于節奏節拍的把握,可以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來附和節奏,這樣不僅使教學更有意思,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最后,可以通過給樂段排序來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熟悉度,學生可以通過視唱每個主題來將整個樂曲排序,接下來再欣賞音樂來確定正確順序。
(四)借助樂器,強化識譜能力
借助樂器將識譜教學進行實踐。樂器學習的前提是能夠識譜,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口琴、豎笛等樂器的吹奏。在吹奏簡譜的選擇上,可以選擇短小易奏的熟悉曲目,給學生降低難度、確定演奏信息。
在學習樂曲、進行識譜能力訓練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打亂樂譜順序來對學生進行識譜能力訓練,通過不同的順序來感知演奏效果。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根據中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認知能力以及注意力持續時間等因素循序漸進地安排課時,做到重難點知識能有效分布到不同章節,讓學生一一突破,另外內容安排上要緊密連接,有始有終。例如在實踐過程中,音的長短比高低更形象和直觀,教學過程中可以從體驗音的長短入手,教學可以從音符的時值開始教學,在第一課中對常見的二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進行教學,要求學生按照四分音符的進行行走,感受均等的節奏和律動,以此產生對節奏最基礎的認識,進而用拍手或走步感受八分音符(半拍)。在明確兩個音符的時值不同后,教師可以將節奏動機寫出來,要求學生看著譜例進行體態律動的相關活動,在活動中進行鞏固。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提倡在學生掌握課程基本內容后,能夠自主地進行一些編創活動。在編創環節中,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學生自由選擇隊友,通過討論合作完成任務。最后可以給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感受進行創作,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編創內容,不限定主題、時間地點和內容,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原創性和自我學習能力。當然,學生可以結合已有設備如樂器、視頻等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進行編創。[4]
(五)優化考評體系,促進學生自主性
考試評價體系是教學中的一個必要環節,不僅能反映學生某一個階段的學習掌握情況,更能給及時地將這一情況反饋給老師,讓老師知道教學中個別知識點的遺漏,最關鍵的是能對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起到監督和鼓勵效果。如果該階段學習效果好,則會鼓勵學生進一步努力,而如果該階段學習結果并不好,則學生會進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學習的自主性。當前很多中學階段的音樂課程都是一周兩小節,且不進行比較正規的期末考試,這樣往往給學生的印象是不夠重視,以一種玩樂的態度進入課堂,隨隨便便就能通過考核,甚至運氣好的話還能獲得優秀,有的音樂老師有時候為了迎合學生,甚至給全班學生都是優秀。這種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教學的需要,只是根據一個學期對學生的印象而進行的考試評價無法促進學生音樂水平的提升和延續。
在國家提倡應用型培養,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背景下,音樂課應首先強調音樂對生命的意義和識譜學習對整個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同時考試評價體系堅決不能單一化,應當進行多元化優化,進行學生間的互評、老師打分以及學生給老師打分等多種形式,更重要的是老師應當變化課堂教學模式,嘗試進行翻轉課堂、微課、慕課教學等多種形式,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對部分識譜知識進行講解,或者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學生分為若干層次,然后組織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給不同層次間的小組學生以不同任務,每個層次間設置不同的評比標準和評價體系,以達到好、中、差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充分參與課堂的效果。另外,可以應用生活道具,比如音符卡片、音符動畫等,完成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5]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樂譜是開啟音樂之門的鑰匙,教師在進行識譜課程的過程中,應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調整授課模式與考核制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僅能夠學到樂譜知識,提高識譜能力,更能將其應用在下一階段的音樂學習過程中。
參考文獻:
[1]周蓉.音樂識譜教學趣味性的提升策略探析[J].黃河之聲,2019(5).
[2]阮瑞霞.淺議課堂吹奏樂器教學的“定位”作用[J].北方音樂,2018,38(21).
[3]肖眉雅,常艷妮.學校音樂教育讀譜教學的反思[J].黃河之聲,2018(11).
[4]劉宗晨.運用游戲化識譜實施鋼琴啟蒙教學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8.
[5]周鑫.音樂之門從識譜開啟——提升學生識譜能力的實踐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2).